接二連三的食安危機,震驚全台灣,也讓「美食王國」之名蒙塵,中經院院長吳中書更指出食安問題破壞了健康信用,一旦失去國際信任、要再重建就極為困難。
資深講師魏開誠提到,在一連串的事件當中,頂新劣油事件帶來的衝擊堪稱史上最鉅,這是因為以往的食安問題可能只是有部分原料出現疑慮,且可替代性較高,影響層面相對較小;然此次自供給源頭便爆發問題,許多中小型的食品製造產業商不但使用了問題油,更沒有辦法自行檢驗油品,導致上、中、下游紛紛出現「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來止血的慘況。有不少大企業站出來想「負責」,卻僅以行銷作為出發點提出難以令普羅大眾接受的「賠償辦法」,不但沒能重拾消費者的信任,更一夕間重挫了企業形象。
事實上,比起期望以賠償堵住悠悠之口,企業品牌更重要的應該是拿出「當責不讓」的態度,讓外界感受到自己誠懇而真切的「有感責任」。魏開誠提到,「當責」(Accountability)與負責最大的不同在於:當責是一種發自內心且不是因外在壓力強迫而產生的責任心!在自己的崗位上願意一肩扛起責任,信守承諾亦切實履行,也就是將責任化作實際行動、不再只是空口白話。
比起事情發生才站出來說要負責,「全力以赴、不講藉口」的當責態度,才能真正獲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