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阮愛惠
呂兆炘出身埔里農家,十歲時喪父,母親含辛茹苦養大七個子女。在他的記憶中,母親總是半夜十二時起床,展開一天的農務和家事;有著嚴重氣喘的她,坐在床邊喘不過氣來的身影,是呂兆炘至今的心痛。母親現在九十一歲了,長年和呂兆炘同住,母親對子女的教誨:「做事負責,做人規矩」,也是他一生奉行的準則。
高中畢業後,呂兆炘不想升學。他有一雙巧手,很會畫畫,當過六年學藝股長。在母親同意下,他到台中知名「翠華堂」裱褙行當學徒。雖然老闆表明要三年四個月才讓他出師,但兩個月後,已能勝任工作的呂兆炘,就領到正式師傅薪水。
在「翠華堂」出入的,都是當時有名的書畫家如鄭善禧、沈耀初、陶壽伯、梁奕焚、林之助等人,十八歲的呂兆炘勤快又手巧,很得這些藝術大師疼愛,大師常贈予這位小兄弟字畫。
呂兆炘表示:「雖然當時我只是個十幾歲的裱褙師,但我見識到很多大師的創作力,對他們的筆法及人生故事耳熟能詳;我對藝術品的眼界從那個層次起跑,真是善妙因緣;之後,我一生都對藝術創作十分嚮往,也慢慢懂得品賞。」
退伍後,呂兆炘到哥哥的建築師事務所幫忙,學會監工及繪製建築圖,本來以為很好玩;二十六歲那年,開立營造公司,才發現一點都不好玩。那時有位朋友在鶯歌做陶瓷,他常去找朋友,去了就在陶瓷上亂寫亂畫一番。二十八歲時,老家翻建,呂兆炘分到一棟房子,有意從事陶瓷業,就拿房子去貸款,和朋友在鶯歌合開了一家彩瓷公司。因常去鶯歌,在一次郊遊中,認識了一位鶯歌女孩,後來成了他的太太,也因太太之故,呂兆炘加入「台華」這家傳統窯場的經營。
轉型助力 邀請藝術家參與
眼看著鶯歌的陶瓷產業長年停滯在仿古的工藝層次,市場定位低落,呂兆炘內心的「藝術魂」被召喚出來。
民國八十年,他開始在「台華窯」內部建構一個平台,邀請藝術家參與。最早是民俗畫家王雙寬,他與香港師傅合作,在三十六吋到四十二吋的大瓷盤上,以釉上彩繪了觀音百態;後來陳士侯、蕭進興等藝術家相繼投入,帶來了陶瓷藝術化的表現形式;此後,呂兆炘就以產業提供技術,藝術提供創意的理念,在民國八十二年成立陶藝研習中心,推展陶藝教學,並積極延攬國內藝術家加入藝術陶瓷彩繪的創作行列。
和藝術家的合作,是台華轉型一大助力。呂兆炘說:「藝術家對傳統產業提供無限創意,是一種能量加值,傳統匠師的能量若是一加一,藝術家就是一加五、一加十,具有爆發性。他們所能呈現的作品面向,讓人驚豔;每一位藝術家要傳達的東西都不一樣,造就了藝術和工藝雙贏。」
但要「抓得住」藝術家,且是不同類型的藝術家,具有相當難度。此時,呂兆炘過去雜學百家的經歷及與藝術家先天投合的情性,就派上用場了。
他說:「首先,我們要有紮實的技術基礎,才能觸動藝術家的新鮮感;再來,公司內部也要有很大氣度,容許其他行業的人穿門入戶,而且把兩個界面的工作畫分清楚,又要交互運作,這很不容易,絕不是我一個人能達成。我的同仁能作到這一點,我很讚嘆,至今我們合作過的藝術超過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