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吳儂軟語 雷雨賺人熱淚

郭士榛 |2014.11.07
1633觀看次
字級
上海滬劇院首度來台演出,茅善玉(左)在《雷雨》中飾演繁漪,洪豆豆(右)飾演四鳳。 圖/傳大提供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滬劇,對台灣觀眾來說,或許有點陌生,卻是上海鄉音的代表性劇種,今年首度訪台,此行安排傳統戲《庵堂相會》及改編曹禺名著的《雷雨》,讓台灣觀眾聽聽吳儂軟語的上海音。

滬劇是上海特有的地方劇種,發源於黃浦江一帶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曲調清新優美,具有濃郁的江南絲竹韻味,又吸收文明戲的表演形式,在民間流行程度可與台灣歌仔戲相比擬,有許多「西裝旗袍戲」,《雷雨》即是其一。哀婉訴情的唱腔,滬劇版的《雷雨》要比話劇版更賺人熱淚。透過戲曲的唱腔身段以及上海話的聲調,營造出有別於話劇版《雷雨》的距離美感與抒情性。

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師承滬劇宗師丁是娥、石筱英,又自成「茅派」一格,是上海知名度很高的滬劇名角,此次帶團來台並出演「繁漪」一角。茅善玉表示,滬劇院一九五九年即把「雷雨」搬上滬劇舞台,並由幾大流派合作演出,相當成功。但原劇長達三個半小時,雖唱得精采,但節奏不夠明快,於是上海滬劇院將之濃縮為二個半小時的版本,加大了戲劇力度。

上海滬劇院的前身為一九五三年的上海人民滬劇團。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表示,滬劇為新興的地方劇種,加上受到民初文明戲影響,較不受嚴格的程式規範,更接近普羅大眾的生活,因此,滬劇不只演《庵堂相會》等傳統戲,演起「穿旗袍」的現代戲也自然不突兀。

上海滬劇院組成逾三十人的中西樂隊,除了二胡、琵琶,還有長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唱詞念白都翻成繁體字幕,希望台灣觀眾能接受。

今年「海派文化藝術節—海上風韻上海戲曲月」的一部分,上海滬劇院八日演出傳統戲《庵堂相會》,《雷雨》將於九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