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的時代 重現影會時期榮光 |2014.11.07 語音朗讀 390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鄧南光作品《戰前戰後系列—盲女彈琴》。圖/國美館提供 陳次雄作品《危橋》。 圖/國美館提供 林彰三攝影作品《機車上全家福》。圖/國美館提供 【本報台北訊】集結一百三十五位攝影家、近五百件充滿懷舊氛圍的攝影,回顧台灣一九四○至一九七○年代的「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展,定八日在台中國美館登場。其中有攝影大師郎靜山罕見的裸女人體攝影,與「台灣攝影三劍客」、鄭桑溪與張照堂師徒帶有光影實驗的現代攝影、被遺忘的現代紀實攝影大將張士賢等攝影家作品,藉「日常生活的視野」,企圖引領觀眾進入台灣攝影圖像的寶庫。 一九四○至一九七○年代,台灣各地興起攝影學會,創造出各種「奇珍異果」。爬梳台灣攝影史的策展人簡永彬說,「這段期間,台灣攝影界的表現,華人世界全都沒得比」。 此展有過半的攝影作品是首次曝光。簡永彬表示,當時大陸爆發大躍起、文革鬥爭;而香港、新加坡以沙龍攝影為主流,都沒有像台灣有這麼多的攝影思潮、這麼多元的發展。他說,像「台灣攝影三劍客」鄧南光、張才、李鳴鵰這樣的攝影家,「至少還有二百人有待發掘!」 這段時期的台灣攝影發展,可以一九五三年為重要關鍵點。在此之前,台灣攝影家由日據時期的寫真照像館帶動攝影風潮。原本以上海為基地的中國攝影學會,一九五三年在台灣復會。台灣省、台北、基隆等攝影學會也跟著成立。台灣進入所謂的「影會時期」。這個階段的攝影愛好者,透過「日常生活的視野」藉國際沙龍攝影比賽,詮釋現代「寫實攝影」與源自中國大陸傳統的「畫意攝影」相互競豔。 「一部世界攝影史,一大半是由業餘攝影家撐起的歷史。」簡永彬說。台灣攝影的發展契合世界攝影史的發展。除了檯面上大家所熟識的台灣攝影名家,尚有不少遺珠。例如:張士賢挑戰以郎靜山為首的「畫意沙龍」,而主張「主觀性觀看」的寫實攝影,算是走在前端、符合世界攝影潮流的現代攝影家。 張士賢從一九五七年起就參加日本各類型攝影比賽,獲獎無數。一九六四年更以年度賽A部,得到日本攝影「Photo Art」第二名,其後又榮登免審制的招聘作家。他曾擔任台灣省攝影學會學術審查委員,是中南部攝影群共同的精神導師,過人的英氣直逼鄧南光。但一九六八年,張士賢因肝癌過世,他一生拍攝五萬多張底片,大多佚失不見。此展特闢專區紀念他,並透過親友集聚影像,及翻攝投稿日本攝影雜誌刊印的得獎作品,記述張士賢對台灣攝影發展的貢獻。 前一篇文章 滬劇吳儂軟語 雷雨賺人熱淚 下一篇文章 台灣好聲音 豬哥亮做推手 謝金晶闖歌壇 熱門新聞 01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2陸宣布 啟用W121銜接航線2025.07.0703【光影魔術師】碧海藍天的呼喚──戀戀東海岸2025.07.0604【綠手指筆記】療癒系養蘭記2025.07.0605佛光山攜手多倫多大學 合作推廣人間佛教2025.07.0806【特搜啟示】2025.07.0607兆顆氫彈能量 超級閃焰恐釀災難2025.07.0608【人間有愛】從居家防疫看人道精神2025.07.0609【精選書摘】《你就是自己的焦慮處方》 思考無法解決感覺問題2025.07.06106年新低 前5月建物抵押棟數 年減24%2025.07.0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風土心》典藏展 再現土地情感與生命追求高雄春藝重磅登場 三檔國樂新舊相融再現眷村場景 《六公里的返鄉路》獲休士頓影展金獎跟著時空旅人 探索現代建築與歷史場域故事再現傳統戲曲榮光 地藏庵化身戲台上演八仙傳奇讓心靈反璞歸真 鄭宗龍《毛月亮》國際巡演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