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台灣健保總支出逐年增加,醫療支出已近六千億,病人卻未獲得最好的照護品質,問題出在哪裡?投入醫療制度改革研究十多年的國際競爭力管理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指出,癥結在於尚未建立以「病人」為中心、以「價值」為基礎的醫療制度。
波特教授上周來台,以「醫療革命的迫切性」為題演講,他指出,儘管台灣有覆蓋率幾乎「百分百」的全民健保,仍有全世界醫療系統的通病,並未考量「病人的需求」。
波特直言批評,在醫療支出方面,台灣有「拚命降低成本」的心態,導致品質下降,當給付愈來愈少,醫師被迫每個病人只能看幾分鐘。
他認為,真正降低成本是提升醫療品質、不要犯錯,不要讓病人有併發症,手術、治療要做得好。波特強調,應該建立一個以「價值」為基礎的醫療制度。方法是為病人創造整合型醫療的架構,治療應該「以病人為中心」,不讓病人在不同科別奔波就診。他建議,醫院該專注他們最能「提供價值」的疾病,如果一個醫院專門看癌症、或其他特定病症,就能夠累積足夠資訊和技術,讓疾病治療更專業。「讓醫院能各有特色,才是正確方向。」
他以公式說明「病人的醫療價值,等於醫療結果除以醫療成本」。當我們提升作為分子的醫療結果,同時降低公式中的分母醫療成本,就是健康照護系統建立在病人醫療價值之上的「雙贏」策略。波特也建議,應該設計病人需要的組織,讓整個團隊一起投入,「累積治療的數量、經驗,愈多愈好。」專治癌症的和信醫院,是值得台灣其他醫院取法的成功案例。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指出,新加坡醫療政府參與程度減少,台灣卻相反,政府介入愈來愈明顯。健保署七次降藥價,導致醫院只好「拚命想從病患口袋拿出錢來」,目前台灣醫療從病人口袋掏錢的比例高達四成五。波特強調,醫療改革一定得「下定決心」,他期許台灣醫療革命早日成功,也可成為其他國家仿效的對象。波特以其國際研究經驗指出,全球醫界通病是醫生「看病不看人」,關鍵仍在評估最終「結果」。
波特所謂最終結果包括:病人回去工作了嗎?生活正常了嗎?病真的好了嗎?最好是「長期的結果好」,即病人恢復健康、所有身體功能都正常,能回到職場,這才是真正「高效率醫療」。他推薦國外成功的新醫療計價模式「包裹式給付」。如瑞士有醫院做膝關節置換,費用不是「看一次付多少錢」,而是「換一次總支出多少」,同時保證「如果兩年內再出問題,費用須由原醫院吸收」。結果,醫療成效相當好。健保署主秘蔡淑鈴指出,國內推動「以病人為中心」照顧模式已三年,醫院開始成立糖尿病、三高照護中心,努力朝波特建議方向邁進。然則,波特主張的醫療評鑑與包裹給付,端看明年健保署第三階段DRGs(住院診斷關聯群)能否順利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