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要定期量血糖並做紀錄,萬一有突發狀況,可在回診時將血糖紀錄卡拿給醫師參考。圖/邱麗玥
王健宇醫師表示,當個「上道」的病人可從兩方面來說:
◎慢性病人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痛風等等的慢性病病患,這些病跟著你少則半年,多則十年以上,你對自己的病情是否夠了解?該做的紀錄做了嗎?
高血壓病人是否有養成每天按時量血壓、記錄的習慣?而不是來跟醫生說:「我最近血壓怪怪的!」高血壓病患要有血壓紀錄卡,糖尿病患要有飲食紀錄單、血糖紀錄卡,回診時只要把突發狀況講給醫生聽。每月回診的高血壓病患,如能把前個月每天的血壓紀錄給醫師,醫生就能了解最近的狀況,病人也能透過紀錄更了解自己的狀況,而不是「感覺怪怪的」,卻不知如何面對。
慢性病人每三個月或半年要抽血檢查一次,醫生沒辦法照顧到每個病患,難免有時候會忘記,但病人自己一定要記得,並適時提醒醫生:「我是不是該做檢查了?」
◎急性病人
有感冒、腸胃炎、腳痛等急性狀況時,描述病情可從兩個方向來講:第一種是按照時間順序,第二種是依照病情的重要性。這兩種講法只要有條理的陳述清楚,醫生便可了解。
年紀較大的病人,習慣把自己上個月、上上個月的種種狀況也都拿出來講,但這沒有必要。要進行更有效率的醫病溝通,由了解病人的家屬陪同、陳述病情,並準備經過歸納後的摘要。否則問阿媽,阿媽說不清楚,陪在旁邊的家屬或外傭又在狀況外,醫師也很難再問診下去。
要當個上道的病人,也要了解「如何善用健保資源」。如覺得自己已經不需要藥物,可以跟醫師請教是否不必再開藥?例如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得很好(一天量四次,血壓都一百二、七十以下),藥物自行減半、吃了一個月,血壓依舊穩定,因此有剩藥,可以吃到下個月,那麼回診時就直接跟醫生說,不用「歹勢」。「有些狀況是你不好意思跟醫生說,而醫生也好像不太想聽你說,那就表示你們之間的醫病關係不太融洽,那又何苦執著非得看這位醫生不可?」王健宇醫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