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nest Ward圖/馬可孛羅文化《旅繪人生》
©Bryce Wymer圖/馬可孛羅文化《旅繪人生》
文/杜晴惠 圖/馬可孛羅文化《旅繪人生》
暑假期間,臉書裡輪播著朋友出遊的照片,無論日本、韓國的小資自由行,或是歐洲、澳洲的打工旅行,因應讀者需求,出版社與書店供應著各式各樣的旅遊書籍。
這些與旅行相關的書籍,大至可以分上幾類︰一是愈精準愈好的旅遊資訊類,二是愈不為人知愈好的私密景點類、路線類,三是知名作家和部落客的旅行遊記類。
無論哪一種類別,大多以精采照片輔助文字說明,咸少有像丹尼.葛瑞格利(Danny Gregory)所鼓吹的「旅繪」這一類。什麼是「旅繪」?簡單說就是一邊旅行,一邊畫圖,不需要有繪畫天分,透過繪畫,每個人心目中的城市都有獨特的樣貌,不用複製別人的行程、追隨別人的腳步。
作者說,這本書的起因緣於十五歲時的一趟巴黎之行,當時他看到每個人都拿著傻瓜相機對著艾菲爾鐵塔、羅浮宮和聖母院猛拍照。他就想,這些舉動不過是在拷貝所有遊客都拍過的照片。若只想獲得和別人一模一樣的經驗,還不如直接買明信片就好了。畢竟,「明信片拍得要比我那些同伴好多了。」他說。
提起畫筆 世界不一樣
事實上,這位有趣的作者,自己從小就有豐富旅行和遷徙的經驗,他出生於倫敦、成長於澳洲、巴基斯坦、以色列和紐約,兩歲時坐船橫越海洋;四歲時會說烏爾都語;八歲以前,待過斯瓦特、昆士蘭和匹茲堡,還在澳洲念過三所學校;住過集體社區、騎過小公牛、睡過喀什米爾的船屋,不到十歲就獨自搭乘國際航線、還得在曼谷轉機。因此,長大後如果想去度假,「一定選擇有美麗海灘、舒服的酒吧座椅,並且提供冰啤酒的地方。我不再想要欣賞異國事物,不再好奇這世界另一半的人民是如何生活。」
自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目前居住在紐約的丹尼.葛瑞格利,一直到他開始提筆畫圖後,全世界的風景才變得不一樣,「三十幾歲後,我開始畫圖。我驚覺用畫冊記錄人生是多麼愉悅的一件事。我畫下我屋裡的一切、早餐吃什麼、消防栓、公園裡的長凳。我透過畫圖,發現了周遭幾千幾萬種事物的美好。我仿若初次見到它們。」目前在一家知名廣告公司擔任執行創意總監和經營合夥人的他,從開始手繪日記後就停不下來,還在Yahoo網站上創立插畫群組,擁有兩千多位粉絲,每周設立一個主題,邀請專業與非專業讀者貼上自己的畫作。他說,「這些年來,我的野心愈來愈大。一開始我用的是簡單的原子筆和廉價畫冊,到最後,我想要依據每個城市的特色變換色彩和線條。」
與人相異 最棒的事情
在這本名為《旅繪人生》的書裡,他訪談了四十三位藝術家、插畫家和設計師,有愛上紐約的法國人、走訪中國的紐約人、駐足羅馬的舊金山人、挺進非洲的義大利人、震懾於大都市的小鎮居民、還有一日遊客與長途探險家,他請這些人分享心路歷程、故事、塗鴉祕訣,以及畫袋裡的內容。
於是,讀者在這本書裡,會看到多達五百張的插圖,風格包羅萬象,繪畫主題有建築和街道、美食和遊輪、觀光客和小屁孩,繪畫方式包含水彩畫、針筆畫、粉彩畫,還有設計拼貼等各種風格。
這些插畫家分享的創作心法是:「我們不是照相機,要畫出對人事物發自內心的感受,而不是『盯』著目標寫生,也不要因為技巧不足或缺乏經驗就不畫,如果寫生的對象突然移動或改變,有時並非困擾,反而能創造出最棒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不要和別人比較,與人不同才是最棒的事情。」
總之,旅遊能開啟我們的視野,繪畫則可以用全新角度解釋這個世界,作者認為,人人皆具備這兩種能力,透過這兩種能力,也會適時提醒我們,別讓「偏見」蒙蔽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