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台灣借智 發展養老服務業 |2014.06.28 語音朗讀 248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如何規畫生活是養老的第一步,圖為福州老年人在公園內打牌娛樂。 圖/中新社山東濟南民政局建構養老服務信息平台,為社區老人提供二十四小時緊急救助和日常生活服務,老人家多了「電子保母」的照護,在家享受社區工作者的貼心服務。 圖/中新社中國社科院發表研究報告顯示,如果中國大陸繼續執行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到二○二三年就會出現資金缺口;到二○二九年累積結餘將消耗殆盡;二○五○年缺口將占當年GDP的百分之九十一。 圖/中新社民間力量也漸漸動起來,圖為蘭州虛擬養老院義工到空巢老人家中,和老人一起包餃子。 圖/中新社 二○五○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如何養老成為國際問題,尤其人口突破十三點六億人的中國大陸,告別大鍋飯時代,官方亟欲建立建構新型「托老制度」,而養老服務業也成為兩岸合作的新商機。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來台四天,引起各方關注,他將此行定調為「了解真實的台灣」,走訪縣市中,對於新北市推動公共托育及托老的創舉大為讚賞,接待的新北市長朱立倫表示,雖有不同聲音與意見,但期盼兩岸交流愈走愈順,相信未來兩岸在公共托育及公共托老政策會有密切的合作。 據統計,二○五○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如何養老成為國際問題。尤其人口突破十三點六億人的中國大陸,「新托老制度」的建構,更是刻不容緩,因為中國社科院曾發表研究報告,如果中國大陸繼續執行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到二○二三年就會出現資金缺口;到二○二九年累積結餘將消耗殆盡;二○五○年缺口將占當年GDP的百分之九十一。 合力養老 弘揚孝道 而隨著高齡化問題應運而生的,是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大陸人口大省山東省今年五月中旬就邀請台灣養老服務業從業者,參加於濟南召開的「首屆海峽兩岸養老服務業高層戰略研討會」,向台灣借智。 在會議上,台灣居家服務業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介紹台灣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情況。她說,台灣一九九三年開始進入高齡化社會,為應對高齡化,建立了完善、多元的老人長期照顧制度,以「在地化」、「社區化」、「去機構化」等理念,發展居家式、社區式照顧。 涂心寧認為台灣養老服務業的優勢,主要有四項:一、服務與設施建設中,充分體現人性化養老理念,推行「身心靈」全方位的照顧,不僅重視老年人的身體照顧,也強調關愛老年人的心靈;二、建設分層照顧體系,提供精準化養老服務;三、服務團隊專業化水平高,標準化體系健全;四、行業協會等社團組織活躍,積極促進養老服務業者間的技能、信息互通,並成為業界與政府對話、保護行業權益的重要平台。 涂心寧說,台灣與大陸語言相通,文化相同,弘揚孝道文化更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兩岸養老服務業交流空間很大。「兩岸養老服務業可以搭建溝通橋梁,共同傳承中華孝道文化,合兩岸之智探索新的養老服務模式,互相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在當天的會議上,山東省成立了該省養老服務專業委員會,並確定行業自律公約來規範養老服務業。 空巢老人 在地養老 涂心寧所提的「養老在地化」的觀念,慢慢也在大陸落實,根據《福建日報》報導,在石獅市,當地政府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力推在地養老服務模式。 今年六十九歲、家住梅林村的李明新接受採訪時說︰「他們都是我小時候的玩伴,大家在一起打牌、聊天、看電影,身體不舒服了可以就地看病,還有公共食堂,生活和在家裡一樣。」他所在的照護中心今年初成立,有三層樓,設醫務室、食堂、健身中心、南音室、日間照料室等分成十二種不同職能區,還配備了管理人員和醫護人員。 「村裡的老人,平日居住家中,但無論是生活遇到問題,還是生病了,或者是要娛樂,都直接來這裡。」中心負責人說,梅林村六十五歲以上的有六百五十二人,中心成立後,每天都接待的老人有二百多名。在這裡,不同興趣的老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樂子。 銀髮經濟1 台式民間養老院 【中新社電】「從台灣到大陸辦養老院,主要就是想讓更多的家鄉老人得到服務。」十一年前,台商林萬知抱著並不複雜的念頭,跨越海峽,到福州創辦第一家養老院時,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養老產業會在對岸「枝繁葉茂」。 中新社記者到林萬知創辦的福州安心護理院,刻在入門處的「立足中華,孝行天下」的八個字讓人眼前一亮。紅色的外牆,暖色的內裝修讓人感覺溫馨。林萬知告訴記者,「人性化」是台灣養老服務業的最大特色,也是他在大陸堅持十餘年的理念。 沒想在這裡多賺錢 上世紀九十年代,林萬知開始涉足養老連鎖機構。二○○二年,回大陸探親的他,發現家鄉的養老業,無論在硬體或是服務水平上均落後台灣,且養老院多為公辦,民眾對僅有的民辦養老院並不信任。 於是,他決定以「連鎖」模式,將台灣的理念和服務帶到大陸。二○○三年,林萬知在福州創辦了第一家養老院,儘管面臨專業護理人員少、子女觀念保守等問題,但林萬知始終堅信,全新的台式養老服務模式一定能打破大陸養老服務業的困局。 和經驗豐富的林萬知不同,年過九旬的劉紹宣回憶起十年前接手兒子在福州經營的養老院時說道,「從台灣來福州辦養老院,主要是想為家鄉做點好事,從來沒想在這裡多賺錢。」 在劉紹宣入股的福州紅星養老院,記者看到,從房間到走廊,每一處都收拾得乾淨整潔,聞不到異味。老人的房間不算大,放著兩張床,有獨立廁所、電視機等。老人活動室裡擺放著沙發、自動麻將桌、卡拉OK機等。 「我也是老人,懂得他們想什麼,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照顧。我們每個月開一次會,我會培訓這裡的護工,給他們講台灣的專業護理經驗,讓他們盡量服務得更好。」劉紹宣說。 服務模式得到認可 對於落地大陸養老業十餘年的林萬知和劉紹宣來說,福建省出台「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無疑為他們「打了一劑強心針」。林萬知說,這些年來,大陸傳統觀念的轉變及養老政策的完善,讓他「看到大陸養老服務業的曙光」。 目前,林萬知在福建投資了七家養老機構,並在山東、浙江等地也延伸養老產業鏈,「一切以老人需求為主」的服務模式逐漸在大陸得到認可。最初敢為人先的嘗試慢慢收穫了果實。 與台灣一水之隔的福建,正鼓勵包括港澳台在內的境外投資者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興辦、運營養老服務機構。福建省民政廳官員表示,福建將依託具備條件的台商投資區,主動承接台灣養老服務業轉移,引進台灣知名養老服務集團和連鎖機構,打造海峽兩岸養老產業合作開發示範區。 銀髮經濟2 休閒旅遊市場夯 【中新社電】千里牧場花紅草綠牛羊壯,無限春光引來各地遊客。中新社記者在初春新疆賞花熱門景點伊犁新源縣杏花溝景區遇到來自北京、甘肅、陝西、內蒙古等全國各地遊客,其中「銀髮影友」約占三到四成。 上午十時許,大部分遊人陸續上山,七十五歲的張鳴蘭和她的影友早已拍到滿意的照片,悠閒地在山頂休息。「早晨七點半就上來了,要抓拍太陽剛出來時的光影,山綠綠的,花粉粉的,怎麼拍都是大片!」她告訴記者,接下來還要在山上一直等到拍晚霞。 張鳴蘭一行二十二人,因攝影活動而相識,他們在網路上相約到新疆賞春花、拍照。他們從北京飛到烏魯木齊,再包車直奔伊犁,途中巧遇雪景,又迎來春花,直呼「美」、「妙」。六十歲的宋美容近年幾乎走遍南疆,只是沒到過伊犁。團裡另一位老人則感嘆新疆的風光「怎麼拍都拍不透」,每年都來。 白少明則跟隨來自烏魯木齊的老幹部攝影協會一行三十七人來到杏花溝。「去年沒拍好,今年花開得不錯!」他頗有經驗地告訴記者,時機和運氣多麼重要。短短一周的花期裡,如果遇到風雨,一夜之間,滿山花落盡。 鍛鍊身體,陶冶情操,參加影展、申報獎項,或是「連孫子都上大學了,也該為自己活一把」的想法,讓這些「銀髮影友」背上相機,走出家門。像張鳴蘭這樣經濟條件不錯,無後顧之憂的老人,全年行程排得滿滿的,她告訴記者,針對時間自由的退休老人,已有旅行社推出定製服務,一次性繳納一定的費用,打包規畫全年出行路線,避開高峰,可拿到相對實惠的價格。 二○○五年前後,「銀髮旅遊團市場異軍突起」的消息見諸報端;近十年過去,老年旅遊已悄然從旅行團觀光,轉向自駕遊、攝影遊等個性化自由行、深度旅遊,價格也不再是單一考量。 前一篇文章 蝸居城中村 隨時準備遷移 下一篇文章 國學夏令營 學習古代遊學 熱門新聞 01如水的歌聲2025.10.1902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多元宗教慈善關懷2025.10.2003【閃文集】 一生擁抱自然——珍‧古德2025.10.2104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5祈福.勝尾寺2025.10.2006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7行動奶奶傳奇 1年淨化52海灘2025.10.2008【小城故事】 兩冤家2025.10.2109【歡喜收穫】 圓一個幸福園藝夢2025.10.21103佛光人行佛敬老孝親 老人節獲表揚2025.10.2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創之旅】徐州的漢風楚韻【大陸社會觀察】 天塹通途 山鄉巨變 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文創之旅】山西傳奇 跨時空琉璃藝術【文創之旅】藏經洞發現125年 作者其他文章莫迪會見普亭 盼俄烏戰爭盡快落幕面對災厄無常 善念可化解與修復天然營養時蔬料理當義工 可延緩老化創意處方箋 滋養心靈活力倍增北韓秀新型驅逐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