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電】每天下午六時許,黃家庵便擁堵起來,這也是該村最熱鬧的時候。從東向西約一點五公里的主街道擺滿了商販的攤位,各種買賣聲摻雜在一起,喧囂一直持續到午夜。
住在後街十六號四○四房間的楊燁正焦急地收拾著衣物,「在這裡已經整整三年了,突然要搬離,心裡莫名的失落。」他是二○一○年秋天,大學剛畢業一人從老家河南永城來鄭州找工作,當時身上帶著父母給的人民幣一千元,對省會城市充滿了熱愛與憧憬。
黃家庵是鄭州的一個城中村,這裡樓房密集、電線交錯,雖髒亂差,但房價低廉。寄居著數萬名大學畢業生和農村務工青年。城中村也是中國大陸城市化進程的見證。這裡,繁華而混亂、簡單而卑微,寄載著無數個都市夢。
三年來,楊燁所在的一家旅遊雜誌社運行狀況並非理想。作為文字編輯的他,月薪僅人民幣二千五百元。「時下,受網路新媒體的衝擊,紙媒逐年式微。」令他內心不安的是,到底要繼續堅守?還是跳槽?「這已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了。」而且去年末,他聽說居住的這個城中村要拆,卻一直拖到現在,改造指揮部才要大家盡快與房東辦理退房手續。
這樣的緊急通知讓楊燁感到不適,「還未找到合適的房子,只能暫住在朋友李科那裡。」李科蝸居在鄭州北郊的另一座城中村——邵莊,不到兩坪大的房間,加上水電費,每個月租金要六百元。
這次拆遷通知,也讓年過五旬的房東很鬱悶。在外人眼中,令人羨慕的城中村一旦拆遷,村戶都一夜暴富了。楊燁的房東黃建卻向記者感嘆:「還不如我每月收著可觀的房租呢。拆除後雖獲補償,但還需要另尋職業,總不能坐吃老本。」
李科蝸居的邵莊也在鄭州這次城中村改造的行列,這個村目前還未展開拆遷,但他們仍有一些擔憂,鄭州的城中村目前已所剩無幾。
據了解,鄭州市城中村改造自二○○四年開啟,至今已走過十年,官方資料顯示,遍布該市的二百二十八個自然村,如今已有一百七十個獲批改造。
「如果城中村拆完了呢?」「那就只能擠入蜂巢式的高層青年公寓了。雖環境好些,但房租卻是城中村的兩倍。」楊燁與李科兩人陷入了沉默,他們拉著行李走在熟悉又擁堵的街道,突感這裡有些陌生,「像三年前來這兒找房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