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電】暑假臨近,國學夏令營在北京、山西、湖南、廣東等省市密集出現,多數夏令營選在鄉村或風景幽靜處所舉辦,有專家就認為,「遊學」在當代有其意義。
中國古代先賢信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近年來,中國許多學者、專家都認為現階段的教育體制會切斷學生和大自然的連繫,於是,遠離都市塵囂的「遊學」應運而生,尤其贏得許多國學推廣者的認可。
像是多年前在山西省繁峙縣創辦「清涼學堂」的郎計文,為推廣國學,從二○一○年起,就特別選定臨近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應縣木塔風景區等地舉辦「國學夏令營」,主要原因就是當地「環境清靜幽雅、適合求學」。
郎計文說,營地設在五台山下,採取住宿制,封閉式學習。夏令營期間,為培養學員溝通交往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團隊精神,學堂拒絕家長探視。課程主要有誦讀、通背《大學》、《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等,並學習武術基本功,賞析琴棋書畫,體驗農耕生活。
事實上,北京、貴州、湖南等各省市的國學機構也都推出國學夏令營。其中,湖南神農學院負責人王志弘說,在為期四周的夏令營中,除了誦讀《論語》、《孝經》等古代經典外,院方還會帶領學員到王船山故居、南嶽衡山、毛澤東故居等地遊學,學習先賢精神,也體驗農耕生活。在這裡,同樣禁止學員攜帶手機、遊戲機等電子產品、鈔票和零食。
據了解,在中國各地舉辦的國學夏令營中,幾乎都有相同或類似的規矩,禁止學員攜帶手機、相機等電子產品,其中北京京都書院和清涼學堂一樣,也是拒絕父母的探視。
山西孔子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文瀛書院院長衛方正表示,國學內容博大精深,需要終身學習,光是參加一個夏令營是無法深入其中,但他也肯定目前許多國學夏令營的作法,他說,在當代,遊學這種古老的學習方式有一定的意義,許多東西都必須親自經歷才能體會得到。多數夏令營選在風景區、鄉村等僻靜的地方,以減少外界干擾,這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