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曾舉辦「書聖王羲之特別展」。主辦單位將王羲之的書法,盡力以原貌的方式展出。
去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曾舉辦「書聖王羲之特別展」。主辦單位將王羲之的書法,盡力以原貌的方式展出。
文/陳俊光
去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曾舉辦「書聖王羲之特別展」。主辦單位將王羲之的書法,盡力以原貌的方式展出。
主軸是以王羲之的書跡為中心,策展人將〈蘭亭序〉作為展覽骨幹,運用〈蘭亭序〉諸多拓本豐富展示品。其中最受矚目的、最新的重大發現,就是王羲之〈大報帖〉書跡。
〈大報帖〉在廣大的展覽廳內並不是很起眼,也就是一張信紙的大小。那張紙據聞是唐代時遣唐使自長安攜回日本,一直被民間收藏著。
紙上沒有印記,沒有題記,很簡靜的一張信紙。與清代乾隆帝頻頻題寫的〈快雪時晴帖〉相比較,真是天壤之別。
乾隆帝對古人書畫,總是不留餘地的題寫、鈐記,這對書畫的保存而言,可以說是一場災害。然而,還不止是古人書畫,就是上古的器物,亦躲不過此災難。
台北故宮博物院近日赴日本東京博物館展出的國寶中,有一件新石器時代的玉鷹紋圭,造形為長梯形,有孔及平直正刃。
主要紋飾為淺浮雕,一面為頭戴「介」形寶冠、兩側插飾羽毛的抽象面紋(右圖);一面為展翅的鷹鳥,但是乾隆帝顛倒了玉圭的上下兩端,使原本向上展翅高飛的鷹姿,變成了向下墜落的狀態(左圖)。
他的弄巧成拙,不僅留下笑柄,但為害最重的,是再也無法挽回的玉鷹紋圭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