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玉昌(資深出版人)
「老闆,這本《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是從《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專欄集結出版的新書,幫幫忙!門口平台給放個位置吧。」
只見老闆專心地調整著書架,頭也沒回的說:「少年吔!文史類歹賣啦!」
「老闆,《河殤》不也正在大賣嗎,拜託一下啦!放個兩天也行,如果不動,馬上撤下來!拜託拜託。」
老闆隨即回嗆:「怎麼能比《河殤》,那本書是特例!跟你說文史書就是『穩死』書,賣不動啦!」
「老闆,真的幫幫忙啦!」
老闆終於轉過身來說:「看你平常那麼骨力(勤勞)服務,好啦!先進五本就好!」隨即在門口平台上抽了半疊書起來,將五本書塞進剛抽出的凹槽內。
傍晚,業務接到書店老闆電話:「少年耶!賣光了!逗相工(幫忙)一下,再送個五十本來!」
相信每個人都有個基本概念,無論身處哪個時代,這個世界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即便是行家也會跌破眼鏡,不按牌理出牌,隨之而來的是機會與挑戰。
八○年代末正是台灣經濟黃金年代,出版業蓬勃起飛,新書年出版總量突破三萬種,整體社會對知識求取的渴望,集中於商管世界,書市爭相瘋起《追求卓越》、《一分鐘經理人》等企管經營叢書,由於,書店銷售業績著重平台回轉效率,重點陳列便成為這類財經管理書籍的天下。
當時,冷門書出版能上櫃、上架極為難得,遑論占領平台的機會。而《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就是在書市重圍中,以文史類搏出一條康莊大道,這本書在當年一舉創下暢銷十五萬冊佳績,擊潰了「文史書是市場銷售毒藥」的說法。
事實上任何出乎意料的成功,看似偶然,卻都有其必然性。該書作者黃仁宇,作品在書市裡並非陌生,熟悉他的讀者,早已折服他的治史嚴謹和一枝好筆,在《萬曆十五年》中,以精湛文學小說技法,將歷史考證融於文字當中,引領讀者看待事件,應用多面向宏觀角度來審視全貌。加上《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一書在報禁解除前一年,即以專欄方式陸續發表在頗具影響力的媒體平台上,直至報禁解除後的一九八九年夏天,長達近三年媒體曝光效益,對書籍出版必然發揮了推波助瀾的宏效。
然而,書籍出版後能否暢銷,仍不能說個「準」字,當萬事齊備,如果消費者不易買到書時,也是枉然,因此,業務在通路端操作配合就成為臨門的關鍵。總之,能賣的書無類別之分,只要懂得順勢的人,就能拿到開啟暢銷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