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桂莊(高中教師)
記得小時候常常被阿母罵,我若事情做不好,又找理由,她就說:「不會駛船嫌溪彎。」如果我和弟妹吵架,她就會說:「恁相打無過田埂。」當阿母差遣我去找家裡的東西,而我卻找不到的時候,她只好無奈的說:「新來新娘找無灶。」如果去外面做事,像洗衣服、撿柴,很慢才回來,她就會說我們小孩是「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等等。
諺語通常與氣候地理人文歷史息息相關,且流傳於民間社會,蘊藏庶民生活的思想價值與哲理內涵,也可觀察歷史發展的脈絡軌跡。
台灣諺語的整理自日治時期開始,至今頗有一代勝過一代的感覺,相關的著作非常多,《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一書由戴寶村教授與王峙萍共同完成,精心選出一百則諺語來串聯台灣歷史,「以諺帶史」的寫作結構,讓讀者在趣味中感受到諺語的「心適」與優美,又可閱讀到台灣歷史,同時兼顧了語言與歷史學習。試舉數例:
「蕃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台灣移民社會刻苦耐勞的精神。
「過了三貂嶺,不敢回頭想某子」——漢人入墾蘭陽平原與原住民衝突。
「少年若無一時憨,路邊哪有有應公」——台灣早期移民男多女少的社會情形。
「過了濁水溪,過不了虎尾溪」——台灣移民社會的祖籍意識,畫地群落聚居的情形。
「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分類械鬥,務求爭勝。
「鴨母王走入溝仔尾,死路一條」——朱一貴事件。
「作官若清廉,吃飯要澆鹽」——清朝消極治台,台灣貪官污吏甚多。
「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第二憨吃菸吹風,第三憨選舉運動」——描述蔗農不滿會社收購甘蔗價格但又無奈之心情,以及諷刺鴉片專賣與選舉活動。
「法律百百條,要用自己調」——諷刺台灣司法之人治主義,弊端重重。有錢判生,無錢判死。
「選舉沒師傅,用錢買就有」——戒嚴時期辦理選舉是政府自導自演的戲碼,配票、買票、作票、意外落選、廢票、換票、無奇不有。
「偷挽蔥,嫁好尪」——保守社會,女子趁節慶出外遊玩順便物色對象。
語言是文化的根本,而諺語則是語言中最具智慧的精華。然而,今天在台灣,各族群語言漸漸流失,不論是客家、福佬、平埔、高山族,不可不正視這個問題。透過研讀這本書,不僅可以了解台灣的外來統治政權更迭情形,過去台灣社會的移墾性格、台灣人刻苦耐勞的精神。
透過俗諺,也可看出台灣的信仰非常多元,同時也融入休閒文化,如媽祖、土地公、王爺、大道公等,台灣的農村閒暇活動與這些祭祀節日是有關聯性的,若是枉顧其流失問題,未來我們的子孫將不知如何去認知台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