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國中會考結束,負責考試作業的台師大心測中心公布全體考生的成績資料。接下來,十多萬名國中考生要開始選填志願、報到、接榜單,準備進入高中。但就在考生們要進行種種重要抉擇時,卻發生十二年國教課綱爭議,為這項重大教育政策再添紛爭。
九十三名中央研究院院士共同連署,強烈質疑並反對十二年國教課綱草案要刪減數學必修學分的時數。根據草案,未來的數學必修學分要從二十四學分、大砍為十二學分,只剩原來的一半。
院士們對此期期以為不可。他們指出,數學是訓練邏輯、推理的基本學科;各國為面對愈來愈激烈的國力競爭、培育人才,都極為重視數學。美國一般高中就規定,每周至少要上二百分鐘以上的數學課;亞洲的日本、新加坡、南韓等國,高中生的數學學分也比台灣多。而台灣不僅要大幅減少數學必修學分,甚至考慮數學必修只到高二上,高二下就改為選修。知名數學家中研院院士丘成桐就直言:「台灣不向前走,還往後退!」
數學有「科學之母」之譽,可見其對培育人才的重要。即便學生的性向在文組,基本的數學訓練也是培養理性思考與分析必要能力的養成基礎學科。實施十二年國教是國內學制的大變革,如今竟拿重要課目數學開刀,令人匪夷所思。
不只數學必須學分要減少,國文課也要減少,預計未來每周只要上三小時的國文課,較現行的五到七小時也刪減近半或更多。國內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日減降低是不爭的事實,有人連基測的題目都看不太懂,火星文泛濫;升學考試寫一篇六百字以內的作文,卻有幾千人抱鴨蛋!在這種情況下,再削減國文時數,不知課綱修訂的中心思想何在。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被認為是先射箭再畫靶的倉促之舉。去年教育部宣示,一○三年(今年)上路時,就尷尬的承認,課綱要今年才能制定完成,這已經是前所未見之舉。哪知,現在提出的課綱草案,竟然在國文、數學這些基本重要課目上,有如許劇烈的變化,令人震驚,難怪上百位中研院院士要站出來呼籲、反對。
要說亂象,之前為了會考成績的資料要公布到什麼程度、多詳細,也搞出雙北和高雄招生區要自行公布的「一國三制」爭議。雖然後來教育部大獲全勝,依部訂規定公布,但經此一鬧,也顯示出十二年國教不論在精神或實際執行上,都會區和非都會區都有著巨大的差異,教育部的宣導溝通作業不是急就章,就是溝而不通。
去年,為了十二年國教是否全面免學費,教育部和行政院看法不同,已經因此「消耗」掉一位次長。而另一項重要特色「免試」,因還是有會考,且題目還比以前的基測難一點,讓人譏為要考試的「免試」!
近二十年來,國內教改措施不斷,不斷翻新的名詞和制度,讓家長和學校叫苦連天,城鄉差距也愈來愈大;因貧富造成的學習落差日形明顯,教改功過難定。如今,據以編訂教材的課綱又遭質疑,這樣的教育政策品質不免令人嘆息!其實最應該改革的,是教育決策單位的腦袋和執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