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寧
朋友在中學擔任心理輔導老師,她告訴我,不少國中不愛念書的中輟生,其實都源自小學時候的創傷經驗。
朋友說,小學三、四年級尤其是人生重要的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如果遇到特殊的挫折,就很可能長時間走不出來。
她說了一個例子。一個老是不去上學的國中生,好不容易回到學校後,她幾次想和他好好談一談,都被對方冷漠的態度拒絕。孩子不正眼看她,回答她的話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就這樣一直耗了將近半年,她才終於取得他的信任。
開始交心後才知道,這個倔強的男孩從小父母離異,爸爸帶著他和哥哥一起生活,但大他一截的哥哥卻結交了壞朋友,不好好念書,又常惹事,也因此成為老師心目中的不良少年。
男孩國小三年級時,哥哥不幸車禍去世,讓他非常傷心。偏偏課堂上老師卻拿哥哥做例子,說那是不學好的下場,要大家引以為戒。當時,老師雖然沒當場說出「活該」二字,語氣中卻充滿了這種意味。
父親經常不在家,小男孩相依為命的就只有哥哥。老師不體諒也就罷了,還當眾這樣數落哥哥,讓同學們都對他投以異樣眼光。這樣的難堪,使孩子自此不願意去學校,總是想盡辦法逃學。
男孩愈是不想上學,老師們愈對他另眼相看。惡性循環下,造成他不僅不喜歡學校,對老師也十分具有敵意。
學校沒人敞開心懷對他,但外面可是有人願意無條件接納他;孩子因此加入了「陣頭」,和一群境遇相似的伙伴經常在一起,學校自然就離他更遠了。
朋友講到這個孩子,語氣中有無限的感慨。她告訴我:「孩子到現在還對那個在課堂上傷害他的老師有很深的怨氣,可是那位老師一直都不知道。」
「不僅不知道,有可能這位老師還會覺得她當初會那樣說是為了他好吧?」這個問題,朋友只是苦笑。
停會兒她說,其實,如果孩子在遇到打擊的時候,有人表示了解、體諒,很可能日後他不但不會走偏,而且還能獲得奮發向上的力量。只可惜一般學校的老師不但有課業上的壓力,還有來自家長的壓力,很難照顧到班上每一個學生。
「小學三、四年級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千萬別小看這段時間發生的一些事可是會影響一輩子呢!」這是朋友的結論。
(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