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防骨鬆 太空阿嬤重返地球 陳玲芳 |2014.05.31 語音朗讀 222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左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 會監事黃兆山醫師、台北醫學大 學公共衛生學系邱弘毅教授、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醫師與防骨鬆運動示範王奶奶。圖╱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本報資料照片行動不便的長輩骨質流失更快,但可藉由運動防骨鬆。圖╱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本報資料照片輪椅族下肢運動。圖╱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本報資料照片臥床族上肢運動。圖╱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本報資料照片 文╱記者陳玲芳 七十四歲陳奶奶,因為中風臥床半年,每天由家人打理起居,少有機會運動、外出曬太陽,原本術前T值還有「負二點一」,半年後進行復健時,卻意外跌倒、造成大腿骨骨折,再次量測骨密度,發現臥床半年期間,T值竟下降至「負三點一」,已罹患骨質疏鬆症,趕緊再求助醫師,治療骨鬆問題。 失能長者 形同太空人 研究發現,太空人長時間處於微重力下,會導致鈣質從骨頭中流失,待的時間愈長、流失的愈多。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黃兆山醫師表示,在運動對骨骼健康研究中,荷重撞擊運動與骨密度有直接關係,長期臥床者由於肢體活動不良,無法進行基本的行走等負荷體重之運動,這些太空阿公或太空阿嬤的骨密度變化狀況,與太空人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相當。 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達兩百七十萬人,推估約有十萬名長者需長期臥床。換言之,每個家庭中,可能都有如同太空人般生活的「太空阿公」、「太空阿嬤」! 生活型態 傷害骨密度 去年,公益信託王詹樣社會福利基金(簡稱王詹樣公益信託)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簡稱TOA),共同發起「骨質疏鬆症防治與高危險群健康促進研究計畫」,發現國人每三人就有兩位民眾,屬於骨折或跌倒高危險群,且有近四成轉介個案,符合臨床「骨質疏鬆症」定義,需積極追蹤治療。 計畫總主持人暨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醫師表示,骨鬆防治的目的即是減少骨折發生,目前臨床上任何骨鬆治療藥物能提升患者骨密度達百分之五,已屬「療效斐然」,但仍遠不及患者本身「生活型態」,對其骨密度所造成的傷害。 TOA監事黃兆山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長期臥床者由於肢體活動不良,骨質流失狀況與太空人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相當,連續半年臥病的病人骨密度約流失百分之二十五,等於狂掉了一點五個T值。 骨鬆+跌倒 雪上加霜 黃兆山醫師強調,國內目前約十萬名長者,屬重度失能或需長期臥床,由於活動力差,長期下來導致骨質流失及肌力低落,不僅為骨鬆、骨折高危險族群,若一旦跌倒,其癒後更可預期較差,對患者本人或其家庭負擔,都無異「雪上加霜」。 長期投入慈善公益事業的王詹樣公益信託,自二○一一年起,持續支持各項醫療公益及健康研究,至二○一四年底,投入健康研究金額預計達八千四百萬元。今年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延續去年啟動之「骨質疏鬆症防治與高危險群健康促進研究計畫」,不僅延續四個子計畫,在全台北、中、南,包括都會區、次都會區及傳統人口老化社區等推動骨鬆衛教及篩檢,更加強衛教健康介入的執行。 健康介入 助高危族群 楊榮森醫師表示,去年共進行全台七十四場衛教講座,篩檢四千八百多位民眾,發現不同地區的骨鬆衛教需求不同,且既有的錯誤生活型態需要透過帶領和實作教學來調整。因此,計畫執行邁入第二年,將加強推動、落實口訣:「運動防骨鬆,衛教來互動;保骨勤增密,加強抗折力。」透過全台分區,實質的健康、運動及飲食介入計畫,有效降低骨鬆、骨折對國人的危害。 今年新增介入方案包括:衛教知識傳授、營養介入(烹飪課、補充品、飲食指導)、運動介入(指導阻抗訓練、平衡訓練、有氧訓練等)、個案管理(高危險群之轉介、治療、用藥諮詢),增進民眾對骨鬆危險因子等議題的正確知識與態度,更提供民眾所需的健康介入方案,希望高危個案不論是在肌力、骨折率、跌倒率等各項指標,都能有效改善與進步。 有鑑於台灣臥床、輪椅族人口增加,子計畫主持人暨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邱弘毅教授,特擷取計畫中的「運動介入」指出,持續適度的荷重運動,可強化肌力與增加骨密度。 他建議長者可進行漸進性的阻力訓練,從下肢抬腿、上肢壓胸運動,進階至輔以彈力帶、瓶裝水、家中的砂袋或米袋來增加強度,以降低太空阿嬤或太空阿公跌倒甚至骨折的風險。 網路衛教 保骨有祕笈 邱弘毅說,今年除進行衛教宣導、問卷篩檢及多元之介入方案外,同時輔以實用的衛教工具「保骨防跌祕笈」,讓民眾能輕鬆吸收保骨相關知識,並發展衛教平台,提供民眾、專業醫療人員間更充足、透明的訊息,詳情可上「預防骨質疏鬆衛生教育活動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WJY.Osteoporosis。 計畫總主持人楊榮森教授重申,希冀未來能持續每年施行「骨質疏鬆症防治與高危險群健康促進研究計畫」,讓計畫內容、調查資料庫可以更趨完善及成熟,並持續了解台灣民眾對於保骨知識的需求及骨鬆狀況的分布,也有信心在未來可以更精確地提供醫療資源,減少太空阿嬤、太空阿公的比例,全面有效地提升國人骨骼健康。 運動防骨鬆 內政部統計,全台六十五歲以上老人達兩百七十萬人,推估約有十萬名長者需長期臥床。換言之,每個家庭中,可能都有如同太空人般生活的「太空阿公」、「太空阿嬤」! 公益信託王詹樣社會福利基金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合作,今年續推「骨質疏鬆症防治與高危險群健康促進研究計畫」,以衛教互動方式,指導因病臥床或失能長者如何「運動防骨鬆」! 簡單動一動 輪椅族&臥床族 照過來 輪椅族上肢運動 對象:針對行動不便、依賴輪椅之患者。 【壓肩運動】 雙腿與肩同寬。手握啞鈴或水瓶、砂袋等,雙手向上推出。數到三後放下,休息,再次重複動作多次。 【運動效益】 增強腕部骨密度。強化上臂後側和背部肌肉力量。 輪椅族下肢運動 對象:針對行動不便、依賴輪椅之患者。 【抬腿運動】 伸直腿部,緩緩舉高足部約五公分,數到三後放下。休息一下後,再重複動作。 【運動效益】 增強髖部骨密度。強化大腿肌肉,增強膝部穩定性。 臥床族上肢運動 對象:針對長期臥床之患者。 【壓胸運動】 雙膝彎曲,雙腿張開與髖同寬,手握啞鈴或水瓶,先彎曲肘部,緩緩向上抬舉, 數到三後再放下休息,然後重複此動作多次。 【運動效益】 增加腕部骨密度。增加脊椎骨密度,強化胸、肩、背肌肉。 臥床族下肢運動 對象:針對長期臥床之患者。 【足踝幫浦運動】 腳踝及腳趾同時用力往上翹,維持兩秒鐘。再用力往下壓,維持兩秒鐘。反覆進行十至二十五下。 【運動效益】 維持踝關節活動度。強化小腿肌力,伸展足底筋膜。 【小提醒】 長期臥床之患者,如下肢較無法自主,可由旁人協助被動復健。 (資料提供: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邱弘毅教授) 前一篇文章 新「纖」吃粽 健康滿分 下一篇文章 肝硬化的預防&患者的生活調養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種族和諧日2025.07.3002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 回山尋根演奏2025.07.3003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4臘腸狗吃飯 堅持帶好友共享2025.07.3005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6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7藝術翻轉醫院 療癒心視野2025.07.3008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09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 6-22025.07.3010俄 8.8 強震 海嘯淹沒小鎮2025.07.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營養專欄】 颱風天別只顧搶泡麵!立秋之味: 在涼意初至處 共享豐收饗宴【中醫專欄】敬請把握一生一次的機會男孩個性衝動 與睪固酮有關【養眼專欄】談青光眼的治療左腦爸爸VS.右腦女兒 陳建仁與陳怡如的生命交響曲 作者其他文章微塑膠粒傷心腎功能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水上活動提防感染 泳鏡取代隱形眼鏡奇美暖心角 醫療場域有藝術預防熱傷害 孩童多補水休息大暑養生健脾養胃 吃深綠色蔬菜退火左腦爸爸VS.右腦女兒 陳建仁與陳怡如的生命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