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樂生聯盟對北捷新莊機廠表達「反迫遷」訴求,到台北市府夜宿並擬衝進市府;與警方衝突後,宣告將不定期「干擾」捷運。郝龍斌表示,捷運是重要交通工具,絕不容許非法阻擾。學生稱,非暴力抗爭、公民不服從行動是民主必經之路,若民眾希望北捷不被「干擾」,最有效方法就是要求市府立即停工。
台灣正形成一種怪象,只要自認公平正義,手段可以不受法治約束,甚至矯飾言詞,以「路過」、「干擾」規避取締。如果大家都如此肆行抗爭,社會將無寧日。有人謂「你的絕對自由,是他人的絕對恐懼」,確實如此。
一群未滿二十三歲年輕人發起「青年占領政治」行動,希望投票權及被選舉權年齡下修至十八歲,早日參政。這可以考慮,國外有例子。法國四月地方選舉,一個小鎮由二十二歲的青年當選市長,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市長。他還是學生,每周必須至少到校上課兩天。
我國規定,二十三歲可以參選里村長、鄉鎮市代表、縣市議員、立法委員,其實門檻已低。法國國會議員及總統參選門檻也只有二十三歲,但從未有過這麼年輕總統。日本眾議院議員、市町村長參選人,須年滿二十五歲。
限制候選人年齡是認為需有一定的人生經驗,而政治成熟度與年齡有關,需要累積。多數國家規定元首參選門檻是三十五歲,如美國、俄羅斯。義大利曾排除五十歲以下的人參選,但現任總理倫齊三十九歲就上任,史上最年輕。
日前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指出,台灣不缺批評、看到問題的人,缺的是願意捲起袖子執行的人。這樣的說法對了一半,台灣不乏做事的人,但社會意見多元,政府難為,也有人因體制問題,不願為官。
當家才知當家難,民進黨執政時,曾有此嘆。體制外的人若對政府不滿,的確不妨參政。若能當選,貫徹主張,也許能如願帶領國家走向繁榮進步;若其理想受挫,窒礙難行,就會知道批評容易,執行不易。
學運期間,學生用激烈方式抗爭,有人說不能歸責學生,因立委的「身教」就是如此。學生每天看立委在議場霸占主席台,扭打,才會有樣學樣。許多人厭惡藍綠惡鬥,國事空轉,認為不如解散國會,全面改選。
下修年齡門檻後,參選人是否太年輕?政見是否可行?由選民決定。江山代有才人出,年輕未必就少不更事。比爾蓋茲、賈伯斯都在二十歲出頭打下江山。年輕人有理想有熱情,或許經驗不足,但只要能組成優秀團隊,反而可能勝過太圓滑的「老江湖」政客。這次太陽花學運,行動思慮縝密,組織運行順暢,令許多大人驚嘆,證明他們不可小看。
台灣一些遊走法律邊緣的社運,在西方民主國家,執法人員不會「被騙」,抗爭者也不會以「暴警」稱之;違法就是違法,不論訴求的正當性如何。民進黨執政時,也需處理群眾運動,甚至喊出「當家不鬧事」。
民主政治制度下出現的政黨輪替,任何政黨唯有做過了,才會知道自己的理想是否好高騖遠,才會知道自己的批評是否切中要害。社會是多元的,在體制外,可以唯我至上,進入體制就要整合各方意見,也許就知道「出門才曉路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