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化解反核抗議的聲浪,政府宣布核四一號機安檢後封存,二號機停工,等公投後決定核四未來。行政院長江宜樺在記者會堅稱「停工非停建」,但是核四目前己經是劃上休止符了。爭議三十年,建建停停的核四是否有未來則尚在未定之天。
核四爭議之所以難解,在於核能是高度專業的知識,每個核電廠的條件和環境也各不同,政府和民間的資訊不對稱,台電壟斷所有的資料,外人難以一窺堂奧。無論從電力需求的評估、核能安全數據、核廢料處理各方面資訊,官方和民間永遠各自有一套數字為依據,振振有辭,指責對方錯引數字,解讀有誤,以致於誰也無法說服誰。
以電力供需為例,去年經濟部能源局提出了一份電力需求零成長評估報告,以每年GDP成長百分之三點零七為基礎,估計二○一三到二○三○的用電成長是百分之一點四一,較過去十八年的百分之三點八九為低。民間團體依此推算,不只核四廢掉,連核一、核二都除役,我國用電也無虞,且備載容量還可提升到百分之二十。即使核四商轉後僅占全國發電量的百分之六,根據電力需求評估資料,根本沒限電風險,也不必增加燃煤機組。當經濟部長張家祝面對民進黨立委蔡其昌質詢這份官方的電力需求報告時表示,這個目標除非於產業在節能設備大力配合等許多「極端性」假設下,很難達成!
政府推動公共政策的態度一向是高姿態的「重宣導,輕溝通」。政府面對民間質疑時總是拿出幾個理由:核四不商轉,就有限電風險;沒有核電,電價會漲四成;燃煤發電的空氣汙染嚴重;核電成本最低,最便宜,最穩定。如果在政府支持度高,人民相信政府,這套模式推動政策沒問題,但是現在政府支持度低落,人民對政府缺乏信任的情況下,這種條綱式的口號,在現在的情況下已經不管用了。
在核四公投前,政府應該開放核電廠的資訊,公開透明地讓外界清楚,針對民眾的疑慮,提出具體數字詳細地說明,例如:我們經濟發展的預期計畫,產業政策何在?未來電力需求評估如何?過去台電進行電力評估和發展計畫,總是不願放棄核能和核四,現在得硬下心來推估如果沒核電,電價會如何變化?新的能源政策為何?替代能源種類的成本和發展如何?有沒有可能調整現有高耗能源的產業,加強節能產業,並結合人民環保用電,達成非核家園的理想?
核四公投將不會是一個民眾憑感覺投票的公投,政府應該有打一場前所未有論戰的準備。配合核四公投和九月前舉行的全國能源會議,準備好所有電力的資訊,走入學校,走入社區,走入產業,走入大眾媒體,走入社群網站,說明現況、未來展望和因應對策,及政府的立場,並接受質疑與辯論。政府萬全準備後也不一定能保住核四,但至少要以誠意贏回人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