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美好,現實卻萬分殘酷,彭思舟靈活求生,得到歷練。
圖/沈松清
菜鳥特助+失敗台商+無名記者+不紅作家+本土博士最後的組合會是什麼?對於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教務長彭思舟而言,答案是,大學最佳行銷師。「職場不順遂卻相當精彩,我天生不服輸,屢敗又屢戰,參與台灣經濟發展與職場的特殊經驗,代表台灣五年級生至六年級生初段,提供社會新鮮人及草莓族參考。」
六年一班的他寫過台灣第一本研究大陸房地產碩士論文,當時正碰到亞洲金融風暴尾聲,「人們從黑暗中看到復甦的希望,大陸熱逐漸加溫,兩岸到處充滿著機會。」這本論文得到東莞台商協會會長葉宏燈的提攜,邀彭思舟擔任特助而每年協助處理台商投資與人身安全等問題,他說,這是第一次的可貴職場經驗,參與了台商企業最輝煌的年代。
「台灣鉅額的貿易順差、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都在那幾年形成,任何有志氣的台灣年輕企業尖兵,最大的願望,都是 可以投入製造貿易業當老闆,利用台灣的國際經驗與大陸廉價的勞工,做全世界的生意。」彭思舟說,自己也不例外,在東莞工作近兩年,存到人生第一筆錢後,與高中同學壯志凌雲的在上海創業了。
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萬分殘酷,創業初體驗徹底失敗,賠光所有的積蓄,只帶著一卡皮箱就回返台灣重新再來過,回憶這段青澀的創業經驗,他說,雖然沒有成功,但失敗幫助自己更瞭解準備不夠,還需要更多的歷練,「回想起整個異地創業的過程,還是很過癮,正因為有這段大陸經驗,幫助我回到台灣考上中央社大陸中心記者。」把經驗與想法整理成書,從大陸經驗、職場歷練,甚至到愛情小說,彭思舟已陸續出過十二本書,不過,「書都是被自己買光的,所以雖然是作家,也只能勉強算是一個不紅作家。」
那為何還要繼續寫那麼多書呢?彭思舟收起幽默,認真的說,寫書對自己而言,有沒有人看、紅不紅,其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藉由寫書,得到一種對人生的整理與抒發,這是他面臨挫折很重要的心靈出路。
從菜鳥特助、失敗台商、無名記者,又再度取得博士學位轉戰到大學老師,這其實並不容易,因為近幾年台灣大專院校面臨少子化的衝擊,招生普遍發生困難,彭思舟又是在台灣取得的土博士,非喝洋墨水的洋博士,一般認為是很難取得大學教職的,但彭思舟卻可以在台北海洋技術學院任教,有何秘方?彭思舟笑著說,還是老話,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當過幾年記者與作家,幫助我在取得教職的過程中發揮了優勢,」對於土博士而言,除非研究非常傑出,否則只有一種教學的功能價值,是很難很順利找到教職的,但是如果有其他的專長可以幫助學校、學生未來發展,創造三贏,這樣找到教職工作的機會就比較大。
職場起落,如今已是「叔叔」級的彭思舟走過徬徨,逐漸扮演起社會中堅,角色的轉移與掙扎,十分真實。他說,畢竟這批六年級生左右的世代,曾經抓過經濟美好發展時代的尾巴,出社會後卻面臨一個不景氣新時代的挑戰,他們「用靈活求生存、相信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的職場故事在面臨金融大海嘯、民眾普遍對未來缺乏信心的現狀下,年輕草莓族尤其要拿來當作指點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