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服貿協議引發學生大規模的抗爭行動,還出現國會史上首見占領議事殿堂的事件,究其原因仍在於不夠透明。在野黨雖然打著反服貿旗號,但也非全然反對簽署,故只能在逐條審查上作文章;執政黨則有難以重啟談判之苦,堅持不能修改原文。雙方各打各的算盤,卻也意外發生學生介入這場爭議,未來是否影響服貿的進程?值得關注。
追究學生發動反服貿的抗爭行動的主因,在於先前的朝野協商是同意服貿逐條審查,不過,十七日內政委員會國民黨召委張慶忠在一片混亂中,逕行宣布將服貿交付院會存查,形同包裹表決,引發在野黨的強烈抗議,也埋下朝野抗爭的種子。
檢視兩岸服貿協議,它其實是ECFA架構下的其中一個協議,未來還有貨品貿易待簽,對政府來說,簽服貿是既定的程序,因此在事前並沒有想到要與國會及民間產業溝通,時間一到就派代表團去協商、簽署。不料,協議一曝光,造成民間部分可能受損產業的反彈。
對在野黨來說,任何一個經濟性的協議都有受益方及受損方,不可能獨拿好處,服貿既然有好有壞,自然沒有絕對不簽的道理,因此退而求其次,要求能逐條逐項審查,甚至重啟談判。
不過,逐條審查必然會讓協議攤在陽光下,那些行業受益、那些行業受損自然明明白白,受益的一方自然沒有問題,但受損的一方勢必群起攻之,這也是執政黨擔憂的。而重啟談判必須考量大陸方面的意願,且幾乎可以確定大陸不可能同意重啟談判,因此只能照原文闖關。
如今學生介入這場抗爭,打亂藍綠布局,若從政府高層的態度來看,服貿勢必要過,而且要快,幾無妥協空間,但如何處理這波學運抗爭活動也是關鍵;如果要回應學生的訴求,將服貿退回重審,對政府來說充滿變數,不過這也可能是最壞的打算;如果要強行通過,如何面對抗爭群眾?也是個難題。 (記者陳忠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