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顏顯與熱愛羽球的好友一起為偏鄉孩子注入資源。
年紀尚輕就身兼「新北市偏遠地區羽球發展協會」理事長、籌畫反核連署、為在地發展觀光、關懷失依家庭與長者,為工作及公益兩頭燒的張顏顯,甘願這麼做。他決心甚堅地說:「如果現在可以作的,四十歲也可以作,何必等到四十?」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圖/張顏顯提供
年紀尚輕就身兼「新北市偏遠地區羽球發展協會」理事長、籌畫反核連署、為在地發展觀光、關懷失依家庭與長者,為工作及公益兩頭燒的張顏顯,甘願這麼做。他決心甚堅地說:「如果現在可以作的,四十歲也可以作,何必等到四十?」
地區性社團法人的公益組織,限制不算嚴謹,張顏顯說,人湊齊就可以。但是為什麼他想為家鄉三芝引進各種社福資源?原來張顏顯的「身份特殊」,他是單親家庭,自小由父親撫養,尚未成年,父親即過世,又成了隔代教養家庭,生命經歷「豐富」,感觸特別深,而國中加入羽球隊、四處征戰,是他成立羽球發展協會的契機。
被認同的感覺真好
「其實我們羽球隊從來沒贏過。」他靦腆的笑說,雖然參加過地區性、北海岸和基隆區的比賽,卻一次也沒贏過。國中畢業,他沒有往體壇發展,而是先體驗了一段放蕩歲月。高中的他,明白自己走偏了!
不愛上學,儘管全校學生僅百餘人,還是明目張膽的翹課上網咖,他說:「因為都是(偏鄉)被放棄的學生嘛,不會管太嚴。」如果不是回家才能拿到零用錢,可能直接翹家。
不在教室學習,而在陣頭當遞法器的小弟,「我的工作就是拿法器給乩身,看他們滿身是血,覺得很痛,我不喜歡看人被打或以身試法,只是剛好朋友在那裡。」
白天他逗留的地方就是廟會和檳榔攤,跟兄弟一起聚著,或當跑腿小弟,覺得好玩,倒不是喜歡走偏路。或許是同儕心理,當大家都參與一件事,自己也去,彼此之間就有共同話題,「在那個團體,我當不了主角,還是可以當配角,只要人數湊齊,一夥人好辦事,也會產生兄弟情誼。」他渴望被了解、被認同,但在這樣的經歷,一樣可以學習做人處事的方法。
老師教會我走正路
這麼混可以讀大學嗎?張顏顯說:「當然可以。」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統一入學測驗都是選擇題,「會畫就好」,有去考基本就有學校讀。他填的是海專,沒多久升格為技術學院,「沒考試就成二技生了!」說來簡單,其實大學是他人生重要的轉捩點,一位老師走入他的生命,讓他往後有了學習的目標,從而性情扭轉。
「學校有位賴老師,國防部中校退伍,做事態度嚴謹,一絲不苟。有一次下屬犯了錯,他用一級主管的職位為員工作擔保,『真的很震撼!我第一次體會到什麼是承擔。』可以說,是賴老師教會我生活的態度應該要積極、認真而且勇於承擔的!」所以現在他辦事認真,「打屁時認真打屁,作事時也認真作事。」與他共事過的人說,他常令人不自覺地開懷大笑,事情交給他也感到安心。
以前他對社會充滿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對政治工作者特別厭惡,可是老師說:「很多事情都要透過政治人物去傳達,給予善的,就能造福人。」不斷給他正向觀,讓他換個角度去接受某些角色的存在,不僅對自己有好處,也不會因為憤世嫉俗毀了發展的路。
他還覺得老師有書卷氣,給人很好的感覺,從而效法。自從認識賴老師後,減少了莽撞做事的程度,開始多方涉獵資訊,遇到瓶頸不再是放棄或逃避。
大學畢業,他認真思考家鄉的問題,從資源短缺、教育偏差到產業沒落,發現問題存在已久,卻沒有人願意踏出那一步,作出改變!於是畢業隔年,成立了偏遠地區羽球發展協會,再兩年,即去年他又參與了關懷失依兒童與隔代教養長者機構的運作。
體育結合觀光生活靠創意轉型
張顏顯說,三芝的體育社團很少,除了為人熟知的三芝國中橄欖球隊,幾乎沒有其他體育項目。「記得我把羽球引進小學時,小朋友的反應是陌生和害怕,因為他們從來沒接觸過,沒握過羽球拍。是不是難以想像?」現在三所學校都有三十人的羽球社團,孩子下課討論的話題之一,就是今天教練說了什麼。
社團小有成果,發展卻很緩慢,原來問題還在師資的難以取得。張顏顯說,三芝雖然有美景,適合寫生或賞櫻花,但交通不便,人口也才兩萬人,相對其他區少得多,軟硬體建設都不足。一開始,很多人看到他年紀不大,都質疑社團是否又是曇花一現?「但我用成果說服大家。」在經費短缺下,他以無給薪的理事長身份,四處拜訪民代、募款,也找了一份環保型的非營利機構為職、空餘時再兼職,一面延伸關懷觸角,一面找資源。
透過活動運作和成果,社區居民漸漸相信事情是可能作起來的,願意全心參與了。從小朋友打羽球到教職員、社會人士,人人生活都能多一份休閒陶冶。眾志成城的關鍵,他說,在學校老師也對學生面臨的教育處境憂心,因此有了領頭人,很快匯集一股力量。
著手社區營造,張顏顯首先認為,三芝的孩子下課應有休閒運動,「不然就像我一樣,學壞過,若孩子從小接觸賭博、鬥毆,國中衝突會更多,也要防範會遇到的危險。」所以他想改善教育環境,讓學生的生活態度變得不一樣。
此外,當羽球發展起來,透過比賽的辦理,如觀光盃羽球錦標賽,可以吸引各地選手到三芝,就是一種觀光,可以規畫帶選手參觀有名的景點,帶動人潮。
鍾情服務善於洞察人事
志向很高的張顏顯,專長是把所學的知識和執行方法融會貫通,正如他高中認識了那麼多所謂的「不良」份子,他也可以轉化,說至少「服務人的心態不會變」,因此出發點始終保持在為人服務上,就能幫助弱勢──見不賢而自省,他從朋友的生活態度中,感受到了偏遠孩子對生活、環境、教育及文化的不適和反彈,促使自己堅定作改變的決心。
大家都說他是聰明人,他也這麼覺得。「我從小對時事敏感,會跟家人一起看討論政治話題,發現一切的根本都在『與人相處』上,如果情緒智商夠好,可以避免很多衝突,辦好很多事。」主管交代事情給他辦,他不一定全部照辦,但主管不會認為命令沒有被執行,因為在他審慎分析後所作的,會取得對機構和順利辦事二者雙贏的最大效益。
同事說他很有領導特質,因為主張「一個機構的基層政治,要的是『人的圓融』。」他不諱言的說,很多有理想的人聚在一起就可以成事,可是帶頭者若違背理想、一意孤行,所有人熱情都會澆熄,他帶協會發展時就清楚的分工,「當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在作什麼、要作什麼,就可以實踐理念。」他的觀念無非權責分明而已,是每個人公民課都學過的。
喜歡開玩笑、自稱「學歷不高、智商不高、就是長得帥而已」的張顏顯,去年投入反核運動,走訪鄉里,幫忙協助連署,成果很不錯,朋友說「只有他一個人做這件事,也只有他能做這件事,因為他夠靈活,從三歲到八十歲都可以聊。」
公益機構的同事,顧櫃檯時發現很多他寫過的字條,是過去開記者會時他作的筆記,縱使他沒參與記者會籌辦的工作,還是會分析如何從行銷策略的角度切到議題,思考:客群為誰、參與活動的對象、活動通路、動員管道、訴求和效果如何達成等。他說,任何一場活動前的思考,整理出一套正確的邏輯,是對自己的訓練,可以用在往後的工作或公益事業。
閱讀思考教學首重態度
「人與人的情感要靠互相關注來加深,主動去解別人是我們做人應盡的責任。」張顏顯還是一個擅長觀察人的人,拜訪人前,先紀錄對方過往的個性或詢問別人的評價,反覆了解相關背景,「因為工作需要與人相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靠了解,了解愈深愈容易推動議題。」連里長孩子生病住院他都知道,見面就會關心。
小時不愛讀書、畢業後才拚命翻書,原來是出社會後,發現很多以前不愛看的課本,現在都用得到!他最喜歡企業管理、行銷學和心理學的書。
熱中閱讀後,他體認到台灣教育、考試升學,讓學生不得不去適應和社會脫節的內容,深諳脫節教材的學生一朝成為老師,又繼續發揚不適切的東西。而他能作的,就是在自己教學生時,順帶將正向價值觀、態度加進去,哪怕只是簡單的休閒課,還是有受用的哲理在其中。
「運動是不斷練習就有手感的,卻不會因為掌握技巧,立刻變傑出,小朋友打球很容易受挫,我就趁機在他們打不好或比賽失利時說:嘗試找到失敗原因,回過頭、解決它,會愈來愈好!而從細節腳踏實地的、一點一滴的累積,才是變傑出的途徑。」
張顏顯說,經歷這麼多事,多少有灰心、難過的時候,例如以前考英文,全校只有他一人零分,同學看到他就比象徵零分的拳頭嘲笑,挫折感很重,他的解決方式是:一直找人聊天。邊聊邊紓解鬱悶,也聊出前途、做人的道理,他強調,「接觸的資訊愈廣,挫敗時能選擇的路會更多,不致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