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閱讀之旅8-- 第一座伽藍 竹林精舍

文與圖/荷葉 |2014.01.27
2910觀看次
字級
圖/荷葉
圖/荷葉

由那爛陀大學往南約六‧五公里,就是著名的王舍城了,一心嚮往的山城在高處等著我們。王舍城位于今日比哈省(Behar)巴特那(Patna)縣南方的拉遮基爾(Rajgir),這座五座山陵圍繞的平正盆地,是佛陀時代中印度大國摩揭陀國的都城(位於現今菩提伽耶東北方九十公里處)。

王舍城中的竹林精舍,是由迦蘭陀長者所奉獻之竹林、頻婆娑羅王建造,供養佛陀長期安住和說法,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伽藍。舍利弗與目犍連、大迦葉等大弟子就是在王舍城皈依的,為佛法傳布增添了重大助力。寂靜雅潔的精舍,據說有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樓閣,七十二所講堂,佛陀帶著一千餘名弟子,住進竹林精舍,弟子們以佛陀為中心,過著漸漸形成的僧院生活。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記載:「山城北門行一里餘,至迦蘭陀竹園,今有精舍,石基磚室,東開其戶,如來在世,多居此中,說法開化,導凡拯俗。」

今天我們進入園中已看不到過去精舍基址,翠竹也並不茂密,倒是四周不知名的濃蔭綠樹搖曳圍護著盎然古意,助人望風懷想當初精舍的清淨幽美,園中一方池水碧澄開闊,池畔有一小亭子供奉佛陀像。這裡每一寸土地皆是佛陀與弟子們經行精進的所在,我們放輕步履充滿崇敬周匝繞行。

師父!買念珠嗎?

一位個子不高,黝黑臉上留兩撇小鬍子的印度人笑著走過來,那笑容很特別,好似熟識的朋友見面,他抬舉掛滿念珠的手臂,用流利的中文說「師父!買念珠嗎?這是佛陀聖地的念珠」,此刻我只想靜默行走,微笑著搖搖頭,忽然想到印度人對搖頭的定義可能不太一樣,又輕聲答了聲「No,thank you!」接著轉頭繼續我的步伐,沒想到,那小販聽了那聲No,竟追上來改用英語重覆推銷。印度人不論男女老少,天生的大眼睛容易傳遞心聲,誠懇一向是最佳的對話橋樑;我問道「你中英語都通!還會其他語言嗎?」他一口氣用日、韓、泰三種語言再次介紹他手上的聖地念珠,也不忘介紹他自己,師父!我名叫Gropee,我會講印度話和英語,其它的語言只會講推銷的那幾句。

很聰明的印度人,配合我們慢速行走,像是要加入繞佛的行列,聊的卻是他的念珠。有一老婦人在附近掃落葉,經過她身旁時,碰了一下我肩膀對我講話,同時將手掌心朝上伸向我,我還沒做出反應,旁邊的Gropee先機哩瓜拉回應了一段話,狀似激動,之後轉頭對園門口方向喊話,只見一個年青人快跑過來,給了那老婦十盧比,Gropee才緩和下來。

Gropee父子

我看那年青夥計手臂上也掛滿長短不一的念珠,回想Gropee吆喝的樣子,頓時明白他應是好幾個夥計的頭兒。Gropee讚許了小夥計幾句,接著對我說:「法師,那老婦是個窮人,她可以乞討,但她不應該碰你,所以我先制止她的行為,然後再代您布施給她錢。」我驚訝於他如此兼顧情理法的智慧,不禁問起了他的學經歷。

信步走向池邊小攤位與信眾一起買花供佛,正捧花排隊走向佛陀像,Gropee興奮地指著顧攤的青少年說:「法師,這是我兒子!」那年輕人靦腆含笑低頭,我順著他視線,看到攤位上還擺著可貼在佛身的金箔,便在香花供佛後又走回來請購金箔,一邊拿金箔,一邊讚嘆他們父子幫助朝聖者圓滿供佛的心願,勉勵年輕人要像父親一樣好學,能用多種語言介紹自己的產品。

Gropee很高興,像極了這園林的主人,一路送我們出園門,臨別之際,我跟他買了幾串念珠,他歡喜不已,掏出脖子上掛的項鍊說「法師你看,這是佛陀像,我在幾年前皈依佛教,雖然我那信印度教的爸爸不贊成,但我堅持要學佛」,我們與他揮手道別,他高聲喊道:「法師,請你記得,Gropee是個好人!」

他是真歡喜,笑容燦爛,那幾串念珠也是結緣價,希望大家後會有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