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立陽明大學與台北榮總組成的「榮陽團隊」,耗時近七年,終於找出具有調控腦腫瘤自我更新,與增殖能力的關鍵微小核糖核酸「m i R142-3p」,並已申請人體臨床實驗,若有藥廠加入,將可開發新藥,成為治療惡性腦瘤和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新契機。
陽明大學藥理所教授邱士華說,常見的惡性腦瘤「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台灣每年新增兩三百名患者,由於腫瘤惡化快速,患者平均存活約一年三個月。
邱士華表示,治療惡性腦瘤先手術切除,再透過放射及化學治療,然而復發率高,臨床藥物每月要價三十萬,僅能延長不到半年壽命。
他指出,團隊收集七十幾名腦瘤患者的腫瘤組織,在影響癌症發生、復發及抗藥性甚鉅的微小核糖核酸中,培養出m i R142-3p,隨即展開動物實驗,上百隻腦瘤小鼠經注射後,腫瘤平均縮小一半或三分之二,反應較好的,腫瘤縮小逾十倍,甚至停止生長。
邱士華說,m i R142-3p就像煞車,可作用於多個基因,抑制癌幹細胞合成蛋白質路徑,避免腦癌復發,但m i R142-3p極易被人體代謝,注射分量須拿捏,太少無效,太多對正常細胞造成副作用,團隊遂開發出已獲美國專利之P U-P E I載體,可將m i R142-3p直接運送到腦腫瘤幹細胞中,有效抑制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