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建議每日至少運動30分鐘,以維持良好身體狀態,降低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風險。圖/中央社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高血壓是台灣常見慢性疾病,也是腦中風、心肌梗塞、腎衰竭等重大疾病主要危險因子。為提升民眾對血壓管理的重視,衛福部國健署攜手台灣高血壓學會舉辦記者會,展示社區血壓管理成果,並推廣「722居家血壓管理模式」,呼籲民眾定期量測血壓、養成健康生活習慣,預防高血壓相關併發症。
722血壓測量 可及早發現問題
根據衛福部2023年死因統計,國內10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皆與高血壓密切相關。高血壓被稱為「沉默殺手」,因早期無明顯症狀,民眾常忽略檢查,直到引發血管損傷,導致中風、心肌梗塞或腎臟病變等嚴重後果。為協助民眾及早發現問題,國健署推廣18歲以上民眾進行「722血壓測量」,即連續7天、每天早晚各測量1次、每次測量2遍,以獲得更真實的血壓數據。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林彥宏表示,相較於診間測量,居家血壓能更準確反映日常血壓狀態,且對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力更強。他強調,隨著飲食西化及疾病年輕化,18歲以上民眾都應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及早發現、控制與治療高血壓,降低併發症風險。長期高血壓若未妥善管理,可能引發多種嚴重後果,定期測量是預防關鍵。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主任委員鄭浩民指出,飲食中過多鈉(鹽)攝取是導致血壓升高及高血壓主因之一。他呼籲民眾改變「重鹹」飲食習慣,並透露學會正推動「減鹽運動」,制定減少食鹽及鈉攝取指引,建議食品採用紅綠燈標示,幫助消費者選擇低鈉產品。
專家建議「三低一高」飲食原則
鄭浩民表示,國際間已意識到食鹽攝取過高的嚴重性,如新加坡對包裝飲料採用「營養分級標籤」以降低糖攝取。他指出,落實減鹽可平均降低收縮壓5mmHg、舒張壓2mmHg,防治高血壓效果顯著。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強調,高血壓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需透過定期測量掌握狀況。他建議民眾遵循「三低一高」(低油、低鹽、低糖、高纖)飲食原則,拒絕菸酒,每日至少運動30分鐘,以維持良好身體狀態,降低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風險。高油、高鹽、高糖飲食不僅增加熱量,更對健康造成負擔,「減鹽」與「減糖」需從日常生活做起。
國健署去年8月啟動「三高防治888計畫」旨在找出高風險族群,透過健康行為延緩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發生。吳昭軍補充,國健署正研議「營養分級標籤」或紅綠燈標示的可行性,預計年底前彙整專家意見,最快明年推動,以促進全民健康飲食。
為便利民眾量測血壓,國健署與公私部門合作,在醫療院所、社區藥局、超商、量販店、車站等場所設置免費血壓健康站。國健署也結合專業學會及AI數位科技,推出智慧血壓管理工具,民眾可透過拍照上傳血壓數值,系統會利用AI技術與雲端平台分析數據,提供定時提醒、個人化衛教及長期追蹤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