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照護不踩雷 傷口好得快 陳玲芳 |2025.05.10 語音朗讀 63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鄭乃禎醫師針對常見的護理錯誤,提出正確的處理方式。圖/健康世界提供應定期更換敷料,避免細菌孳生。圖/123RF傷口護理是促進癒合與預防感染的關鍵。圖/123RF 文/記者陳玲芳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鄭乃禎,前任台灣傷口照護協會理事長,近期出版《居家傷口照護指南》,透過科學實證與臨床經驗,介紹不同類型的傷口照護方式,期能幫助讀者學習正確傷口知識與護理技巧,避免錯誤處理,導致延遲癒合,強調唯有居家照護不踩雷,傷口才會好得快。傷口護理是促進癒合與預防感染的關鍵,但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對傷口護理存在誤解,可能導致癒合延遲或引發併發症。鄭乃禎醫師針對常見的護理錯誤,提出正確的處理方式,以下列七大要訣,幫助民眾更好地照顧傷口。要訣1 要清洗傷口但勿過度清洗(X)常見錯誤有些人害怕清洗傷口會引起疼痛,因此未徹底清洗就蓋上藥膏或敷料,但傷口上殘留的髒汙可能阻礙癒合,並增加感染風險。另一方面,有人擔心傷口感染,反而過度清洗傷口,頻繁使用刺激性強的殺菌劑(如酒精或雙氧水),這也會損傷健康的組織,延緩傷口癒合。(O)正確方法建議使用生理食鹽水去除傷口上的髒汙和分泌物。如果需要,可依醫囑使用醫療級傷口清洗液,並按照說明適量使用。如果臨時無法取得生理食鹽水,可先用乾淨的自來水沖洗傷口。務必掌握徹底清洗後、再進一步處理傷口的原則,否則傷口不易癒合。要訣2 避免使用不合適敷料(X)常見錯誤有些人會故意讓傷口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中,認為「透氣」會加速癒合。然而,這種做法可能使傷口乾燥,使癒合變慢,或導致異物殘留,增加感染風險。(O)正確方法針對乾淨的傷口,宜根據傷口溼潤程度,選擇專業醫用保溼性敷料,保持傷口處於適度的溼潤環境,以促進組織修復並減少疤痕形成。同時,應定期更換敷料,避免細菌孳生。另外,人工皮等醫用敷料是用在「傷口」,若傷口已經癒合,可選用矽膠貼片或矽膠凝膠等除疤產品,提供物理加壓效果,同時淡化疤痕色素。要訣3 傷口結痂撕不撕看狀況(X)常見錯誤許多人認為「結痂」應該讓其自然脫落,不應強行撕除。然而,若傷口表面附著髒汙或汙染物,則應予清除,避免引發感染或延緩癒合。尤其是有些人因怕痛而不敢清洗傷口,可能導致傷口反覆感染,最終產生慢性傷口。(O)正確方法傷口結痂是一種自然癒合過程,當皮膚受損後,暴露於乾燥環境時,血液中的血小板會凝結形成痂皮,這層痂皮就像一道天然屏障,能防止細菌和雜質入侵傷口,並為內部組織修復提供保護。因此,傷口結痂通常不建議主動撕除。然而,若結痂含有汙染物,醫師可能會進行清創來促進癒合。要訣4 不可忽視感染跡象(X)常見錯誤許多人對感染的早期跡象,缺乏足夠敏感度,往往將紅腫、輕微的疼痛視為正常的傷口反應,未予以重視,結果延誤了治療,導致病情惡化、感染加重,甚至引發嚴重的併發症。(O)正確方法定期觀察傷口變化,是確保癒合順利的重要步驟,需注意傷口周圍的紅腫範圍是否有持續擴大、疼痛感加重、伴隨發熱或出現濃稠分泌物等「感染」症狀,應及時就醫處理。此外,傷口癒合過程中「發癢」屬正常現象,但若發癢情況持續或伴隨紅疹,可能是傷口感染或是對敷料過敏,建議盡速就醫評估。要訣5 正確使用抗生素(X)常見錯誤有些人在產生傷口時,便會立即要求醫師開立口服抗生素,這種行為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藥物濫用。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導致「抗藥性細菌」產生,使原本治療失效,並破壞皮膚或腸道的微生態平衡,增加感染風險。此外,過量使用抗生素,可能引發過敏反應或其他藥物副作用。部分患者則是未正確遵循醫囑,在需要使用抗生素時自行減量或停用。過與不及,兩者皆應避免。(O)正確方法正確做法是根據醫師診斷,在傷口確定感染且需要使用抗生素時,按照指示使用並完成療程,切勿自行停藥。適當使用抗生素,能有效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避免不必要的感染擴散風險。要訣6 遵循醫囑與按時複診(X)常見錯誤傷口好轉後,部分患者會放鬆警惕,停止後續護理或不按時複診;然而,這種疏忽可能會導致某些隱性問題,未能及時發現與處理。(O)正確方法即使傷口看似癒合良好,也應按照醫囑、完成整個療程,並按時複診。透過定期複診,醫療人員能夠檢查傷口的癒合進展,以確保無潛在問題。要訣7 建立健康生活習慣(X)常見錯誤有些人認為傷口癒合僅與局部護理有關,常要求醫師開立更好的藥膏或敷料,卻忽略傷口癒合過程深受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影響。不良生活習慣,如吸菸、酗酒或缺乏運動,會降低身體血液循環,影響傷口供氧與營養,延緩癒合。此外,健康狀況如糖尿病、貧血或慢性病,也會導致組織修復能力下降,進一步影響傷口癒合。(O)正確方法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戒菸、適度運動,並妥善管理慢性疾病,對於促進傷口癒合極為重要。同時,遵循醫囑治療潛在疾病,並攝取充足水分與營養素,能顯著提高癒合效率。「傷口癒合的過程中,很多人忽略了心理與情緒在其中的重要性。」鄭乃禎醫師強調,心理健康與傷口癒合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聯。鄭乃禎醫師提醒,壓力常常導致睡眠不足、食欲不振或情緒低落,這些因素也會間接影響身體的癒合能力。「愉快的心情和積極的態度,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使癒合速度加快。」 前一篇文章 【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 下一篇文章 【聊聊心裡事】「我們」加起來,不只一個答案 熱門新聞 01美商白皮書 台半導體、AI有缺電風險2025.06.1102【紀實攝影】觀音的光彩2025.06.0803以毒攻毒 紅角犀牛 讓盜獵者斷念2025.06.0804【視覺DJ】押花之美2025.06.0805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佛教與生活(二)3-22025.06.1106【閃文集】 都柏林人2025.06.1007人間佛教聯合總會 訪韓佛法僧名剎2025.06.0908【四季花藝聯想】夏之逸趣與古畫的邂逅2025.06.0809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①】《華嚴經》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的學習管理學⑤2025.06.0810人間佛教聯合總會 深化台韓佛教法誼2025.06.1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營養專欄】 如何挑選食用油?精準營養飲食 抗癌關鍵助力【中醫專欄】仲夏的虛寒體質遇見生命的力量【養眼專欄】眼睛有飛蚊並非年長者專利【超高齡社會來臨】12個關鍵洞察與共好行動 作者其他文章青銀跨世代組隊下廚 互相陪伴學習胃酸逆流從飲食對治 細嚼慢嚥宜吃七分飽心智障礙者 大聲說出自我主張芒種溼熱易感疲倦 養生應重健脾除溼視障勇士划龍舟 稱冠表演組五行健康粽慶端午 色香味俱全少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