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實施學童「每周一鮮乳」。立委建議教育部供應山地及偏鄉學童,不要讓弱勢學童的營養輸在起跑點。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已請國教署研究,如果教育資源充分,可以考慮推動。行政院近又研擬全台學童每周三日,免費喝牛奶,又引起熱議。
蔣部長也說,很多偏鄉學校學生只有個位數,政府每年卻要投入兩千多萬元,平均每生的教育經費至少八、九十萬元,可見偏鄉教育經費並不缺乏,學童的營養午餐也沒問題,缺的是軟體師資。
兒福聯盟的「二○一三台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發現,偏鄉弱勢孩子確有吃不好、穿不暖情形。如果每人教育經費八、九十萬元,「每周一鮮乳」應無問題,為何等到台北市推動,教育部還說要研討?做就是了。偏鄉學童缺乏的不只是體質的鈣,更缺乏學習資源的「鈣」。蔣部長所言軟體師資,只是冰山一角。
台灣社會M型化,有子女的家庭平均一年所支出的教育費近二十萬,但高低所得家庭相差近十二倍,偏鄉學童家中的教育資源與優勢學童相比,更相差十六倍以上。優勢學童家中藏書普遍超過三十本,六成六的偏鄉弱勢學童家中不到十本,近半偏鄉學童完全沒接觸常見的學童刊物,四成二的優勢學童則接觸三種以上,閱讀落差十分明顯。
在數位化時代,網路學習可彌補閱讀落差。但兒盟調查,六成偏鄉弱勢學童家中沒有電腦,近九成的優勢孩子家中有三台。教育資源落差也反映在學習能力上,僅半數偏鄉學童能答對基本學力測驗題目,與優勢學童相差近三成;英文能力差距更大,無法寫完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的超過四分之一。
家境清寒也使偏鄉弱勢學童缺乏學習動機,因要擔心更多家裡的問題,如沒米下鍋、爸媽不在家(到外縣市工作)會想念爸媽等。家長無暇或無能力看顧孩子的功課,也影響學習能力表現。
教育是扭轉貧窮的最大希望,但偏鄉學童可能淪入繼續貧窮的代間循環。他們不僅要補充體質的鈣;更需要學習資源,需要學習機會的「鈣」。
偏鄉學童在國小成績已普遍落後,對課業缺乏信心與興趣。兒盟調查,四分之一小學生已萌生不想升學的念頭,七成擔心國中跟不上,一成二認為念書沒有用,一成自認只能國中畢業。家長也有三成不在意孩子的課業表現。
補充偏鄉學童教育資源的「鈣」,癥結在於提振他們的家庭經濟。失業率居高不下,部分企業卻鬧人才荒,尤其是傳產、製造與服務業。這些產業大多不缺高科技、高學歷人才,反而缺藍領職工。
新年度政府強調拚經濟,應先媒合輔導弱勢家庭與藍領職工就業,間接補充偏鄉學童體質的鈣。
因教改而偏廢多年的技職教育,如今再受重視。各職校普設餐飲科,但對就業市場幫助有限;資料處理科也偏多,對照市場需要顯然過時。反倒是產業界欠缺的模具、鑄造等人才,職校多未開課;政府應針對這些科別,給予免學雜費的優惠,鼓勵學生(尤其是偏鄉學生)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