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新周期的開始,例行的專題採訪出發前,總依依不捨的再流覽一遍FB(Face Book臉書),為自己增添元氣。
說到FB,有一部分朋友完全「沒功夫搞這個」,在他們的既有認知裡,一群陌生人在網路上交代著與自己毫無關係的行蹤,即使書寫一篇「像點樣子」的文字,也多半喃喃自語,僅顯皮毛而已。
阿莉就說:「生命中不是只有美食,全世界最愛拍照的台灣手機族,卻照著三餐把食物PO上網,既膚淺又無聊。」
注重隱私的桑子更杜絕這股3C潮流,既不願把自個的人與事搬上螢幕,也不在乎周邊人究竟何思何想:「FB虛幻沉淪,在隨手又無溫度的按讚中,總誤判自己在這世界擁有顯要位置,以至於往往放大了焦點,逐漸失卻自省的能力。」
這麼想,雖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然而活在新世紀,難免偏頗。
FB內容其實包羅萬象,深淺相宜,許多臉友並未熱衷放大自己,隨意把瑣事搬上螢幕,反而認真進行了很多具時事性的新聞連結;尤其我的臉友文藝氣息較濃,他們以最敏銳的觀察做佳文的連結之外,還進一步搜索相關訊息,好似網上的整合團隊,各自在專有領域中,展現獵文的超強本領。
有一位女詩人最擅長PO知名女性的其人其事。此刻,謝謝她,用林徽因精美絕倫的文字無聲的送上療癒力量:
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邀約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
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濕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千帆過盡,回首當年,那分純淨的夢想早已漸行漸遠,如今歲月留下的,只是滿目荒涼……
我已離不開臉書,因為,它有療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