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捷運、到動物園看圓仔、逛台北一○一,這是台北小孩平常假日的活動;但是對中南部、東部偏遠鄉鎮的小學生,到台北畢業旅行,卻是數鄉總動員,準備數月才能成行的「人生第一件大事」。這樣的新聞令人感動,但免不了感傷城鄉差距會這麼大。
地理的差距是重要的因素,或許墾丁戲水對屏東學童是平常的事;但對北部的小孩,南部的艷陽沙灘也會是相當難得的旅行。除了地理位置之外,家庭經濟條件、學校和社會資源的配置也是城鄉差距的主要因素。
少子化的影響使得學校再從小班化之後,更加迷你化。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小學一班只有二十到三十人,到了偏遠鄉區,不但是嚴重招生不足,一個年級甚至縮小到個位數的學生。這麼小規模的學校預算自然有限,辦活動常因經費和資源不足而難以多樣化;學童的文化剌激、生活經驗當然比都會區學童少許多,這在人生起跑點上就有不同。
還好學校用心經營,以聯合活動,資源共享的方式,突破規模經濟的限制,聯合鄰近學校共同舉辦運動會、營養午餐、畢業旅行等;讓一個學校辦不起來的活動,結合各校學生和資源共襄盛舉,大家一起來,而學生也可透過校際活動擴大社交的範圍。
即使以自助人助的克難方式,可以讓學童在國民教育的校園生活還過得去;但是到了大學,家庭資源的鴻溝還是難以跨越。偏鄉的家庭經濟普遍條件不佳,高中以後多數學生都得到外地住校,甚至打工就學。除了少數天資聰穎的小孩仍能維持升學競爭力外,大多數學生不是被擠到大學之門外,就是擠在大學志願的後段之列。
雖說助學貸款可幫助中低收入的家庭小孩上大學,實際上卻出現一個吊詭的現象,現在大多數就讀國立大學的學生大都來自都會區中等以上家庭,他們享有政府補助的低學費,對助學貸款的需求不大。相反地,私立大學學生許多是從偏鄉而來,家庭經濟條件不佳,再加上私立大學學費比國立大學高,他們反而比較需要助學貸款。助學貸款雖然協助他們完成學業,但是償還貸款的壓力又使他們在步出校園後,在就業、生活上立於落後的起跑點,進入另一個難以掙脫的人生循環。
不管古今中外,教育一直是提升社會地位改善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活化社會階級的重要機制。台灣一直以普遍的教育水準,高教育水平的國民素質而自豪,但是政府擴大直轄市範圍,由於六都的預算、人口、資源更集中,非直轄市的縣市處於弱勢,也更擴大了城鄉差距的鴻溝。這差距會從財政、建設、社會福利到教育等各層面。
現在大家已經看見台灣生態的危機,有關「偏鄉畢旅」的新聞報導,讓社會警覺台灣教育的危機。政府應正視城鄉差距的問題,立刻採取改善措施,平均城鄉資源,否則未來城鄉差距的後遺症將會更加惡化,社會也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來彌平城鄉政策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