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人權日,中華人權協會公布台灣人權指標調查。整體人權保障連續兩年滿意度低,僅四成持正面評價。過半數民眾認為經濟、勞動、司法和環境人權保障差。
調查結果指出,兩公約施行後的前兩年均有過半數民眾對台灣人權持正面評價,但去年驟降兩成到三成八,今年雖稍有進步,達三成九五,但不滿意比例增加。而專家的「德慧調查」中,對「政府杜絕國土資源規畫弊端」給予「偏向最差」的評價。原因包括:未有整體性土地規畫政策,有圖利財團之虞,受地方勢力及政治利益影響。
近年環評爭議不斷,山林超限利用最近更引起全國關注。高山農作的爭論存在數十年,政府每每信誓旦旦要整頓,但執行效率差。愈來愈多山林變果園、菜園和民宿,青山成了癩痢頭。
政府早年以農林培養工業,砍伐的林地約十分之一個台灣;一九九一年後雖禁伐天然林,但高山茶、高冷蔬菜受歡迎,「農業上山」持續不斷。蔬果如同檳榔均屬淺根農作,土地涵養不足,造成土質鬆軟,地震暴雨一來就崩塌,土石流流掉更多財富。
清境是熱門景點,但一百三十四家民宿中僅四家完全合法,內政部決心以災害潛勢圖套疊清境風景區示意圖,依風險分類,分級管理。卻又擔心業者反彈,猶豫要不要公布,遭輿論撻伐。台灣高山早已不是「清境」,坡地超限利用必然要付出環境代價。
勞動人權及經濟人權方面,民眾和專家均持負面評價。外包、派遣制度不利勞工權益保障。政府卻是非典型工作的最大雇主,帶頭壓低薪資水準。這種情況已持續多年,與經濟低迷有關。
自歐債危機以來,許多歐元區國家大幅減縮勞工成本來增加出口競爭力。除了凍結、砍削最低薪資,更鬆綁勞工政策,如萄葡牙,二○○八年約有一百九十萬民營企業勞工受到團體協約保障,去年已降到只有三十萬人。在西班牙,企業可約聘勞工四年,不讓勞工轉為正職。
國內隱然也在實施歐洲的撙節措施。政府人力外包,等於示範放棄團協保障,廠商壓縮人力成本,更使貧富差距擴大。雖然勞動法修訂,不斷朝保障與提升勞動人權方向努力,卻多屬應急式,失之粗糙,也缺乏事後檢討。
租稅不公是經濟人權一大病徵。政府的直接稅收入主要來自受薪階級;政策卻偏厚企業主。人民賺不到錢,減少消費,經濟更蕭條,工作機會更少,薪資更低迷,連帶影響稅收,形成惡性循環。
身障者就業受歧視,並無顯著改善,人權指標調查認為是社會接受度不足,但這只是原因之一,癥結仍在景氣不佳。使經濟人權難以伸張。
國土弊端、政府撙節是「成也經濟,敗也經濟」,農業上山造成天災反撲,薪資降低也反撲工商發展,整體社會損失更多。監聽浮濫侵害司法人權,與政爭難脫干係,空轉的國會與螺絲鬆脫的政府使「公民與政治權利」得不到保障,進而侵害其他方面人權。
環境人權與經濟人權彷彿對立,其實相輔相成。犧牲環境而謀經濟成長,無異緣木求魚。整體人權保障滿意度低,表示人民對政府的滿意度低;政府並非沒努力,但得不到民眾認同,是對政府敲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