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慶祝成立二十周年,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拍攝紀錄片《生命的味道》,記錄多個器官捐贈的感人故事,十二日在亞東紀念醫院首映。協會表示,目前有八千多人等待移植,期盼透過這支公益紀錄片,號召更多民眾加入器官捐贈的行列。
捐贈者家屬張奇香說,「器捐不是死亡的終結,而是生命的再起。」張奇香的兒子承德,二十一年前在山區發生車禍,頭顱破裂,醫師三度判定腦死,張奇香與先生決定將兒子的器官捐出。
張奇香說,當時長庚醫院給家屬十五萬元喪葬補助費,他們自掏腰包、湊齊一百萬,捐贈一台以兒子命名的救護車給消防隊。「而今,每當消防隊出勤,我都覺得承德是無形的消防隊員,他的生命仍在延續。」
器捐協會理事長龍藉泉醫師表示,協會統計,國內有近六十二萬人簽署器官捐贈同意卡,其中十五萬人將器捐意願註記在健保IC卡上。同意器捐人數中,以二十一歲至五十歲青壯族群居多,占所有簽卡人數七成七;同意器捐比例,女多於男。台灣女性榮登「最敢捐」代表。
龍藉泉說,早期器捐風氣尚未盛行時,許多捐贈者家屬必須面對旁人不諒解的眼光,認為他們未能讓死者保留「全屍」,相當殘忍,家屬承受極大壓力。近年來政府與民間極力宣導,國人已漸接受器捐理念。
一九八七年至今,已有超過三千位器捐者,但還有八千多人等待移植,需要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持續破解文化迷思。
協會慶祝二十周年感恩擁抱記者會,邀請多位器官捐贈者及受贈者家屬到場分享心路歷程,並擁抱感謝彼此的付出。《生命的味道》紀錄片導演陳永旭醫師,期望透過紀錄片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大家更了解器捐對受贈者的意義。
十二日在亞東醫院首映後,將陸續在嘉義基督教醫院、嘉義長庚醫院、雙和醫院、新光醫院、振興醫院及台北榮總等地播映,帶動器捐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