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從二○○○年至二○一○年,國內攝護腺癌個案數,由二千多人增加為四千多人,成長兩倍。衛福部近期核准患者可自費使用新型雄性素合成抑制劑,化療失敗後可接續治療。醫師表示,臨床試驗證明,對七成患者有效,帶給他們生命希望。
「醫生跟一般人一樣,也會生病,尤其罹患癌症,心裡也會慌,擔心病情持續惡化。」六十五歲的醫美診所醫師方吉朗,五年前因頻尿、夜尿,攝護腺發炎就醫,原以為只是「腫大」,進一步確診才知罹患晚期攝護腺癌,且腫瘤已轉移胸椎、腰椎、大腿骨、肋骨等十餘處。
他試過荷爾蒙療法、化療等療程,全都失敗,最後僅剩安寧療法。方吉朗在接受三個月安寧療法後,靠著強烈的求生意志,幸運地獲得參與「新型雄性素合成抑制劑」來台的臨床測試,嘗試口服新藥後,現已抗癌五年。
方吉朗昨以自身經歷,提醒熟男們,千萬別輕忽頻尿、急尿等症狀,要定期做攝護腺檢查,血液檢查項目也別漏掉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歐宴泉表示,國內每年新增近五千名攝護腺癌病患,超過三成發現已晚,癌細胞甚至轉移骨頭,傳統化療若失敗,往往束手無策。治療晚期攝護腺癌,化療療程結束後,病患就會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只剩下可緩解症狀的支持性療法。
歐宴泉說,如今多了新型雄性素合成抑制劑,針對化療後患者,臨床試驗證明七成有效,能讓腫瘤指數下降,延長整體存活期達四點六個月、降低三成死亡風險。建議病患在化療過程中,若發現有連續兩次PSA指數持續上升、症狀惡化,可及早使用新藥,一個月自費約十一萬。
高雄榮總醫師吳東霖表示,許多晚期攝護腺癌病患,最後都會發生癌細胞骨轉移現象,如同樹幹遭蟲蛀,骨頭變脆弱,容易骨折、骨頭疼痛、神經壓迫,一旦傷到脊椎,將永久癱瘓。他強調,新藥能減少疼痛,對許多在病痛中掙扎的癌末病患來說,簡直「如釋重負」。
電腦刀降攝護腺腫瘤指數
【本報台南訊】攝護腺癌為台灣第七大癌症死亡原因,不過國內治療癌症醫療設備與技術日趨健全,目前已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設備,能將腫瘤指數降至一以下。
奇美醫院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林裕為表示,放射治療是攝護腺癌主要的治療之一,是利用高能量X光來殺死癌細胞。傳統放射治療要四十二至四十五次,得花八至九周療程;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只需三到五次,可利用電腦刀、銳速刀、螺旋刀等設備,實施六周療程,大大節省病患時間與經濟上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