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通過每年十一月十九日為「世界馬桶日」,開發國家民眾可能認為小題大作,但這絕非笑談。全球有二十五億人沒有抽水馬桶,而這可能造成霍亂、傷寒等疾病傳播,是攸關生死和健康的嚴重危機。
詭異的是,全球人口七十多億,六十億人有手機,卻僅四十五億人有馬桶,其中十一億人隨地大小便;包括三分之一非洲人,汙染地下水源與農產品,帶來疾病。耗費的經濟成本十分可觀,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每年約達台幣七兆八千萬元。
從數量上看,手機似乎比廁所重要。試想這樣的畫面:在非洲草原或落後國家的巷弄裡,蹲著排便且用手機開心聊天,何等諷刺。如果加上手機致癌的風險,經濟成本將數倍於世銀的統計。
手機電磁波的危害尚未確認。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長期使用會增加腦瘤和聽神經瘤的機會,兒童又是成人數倍。也有研究顯示,兒童青少年罹患腦瘤的病例,並沒有因使用手機而增加。
這些研究存在一個缺陷,因手機近年才風行,研究對象使用的時間平均約四年,這個時間長度還不足以確定致癌風險。所以,若以致病來嚇阻使用手機,恐怕不容易。
不過,環保團體等不及。美國、法國、馬來西亞都擬定規範,國小至高中校園禁用手機,但家長反對全面禁用,因為要瞭解孩子行蹤,需要手機聯絡。但愈來愈智慧的手機可以「玩」,會使上課分心;而若手機鈴聲此起彼落,既打斷老師講課,也干擾其他同學聽講。在韓國很多學校,教師會把學生的手機收起來保管。
手機與精神疾病的關連已出現。韓國統計,五分之一的學生沉溺於智慧手機,導致手機成癮。「手機癮」的定義是每天使用超過七小時,並在無法使用時出現焦慮、失眠、情緒低落等症狀。美國兒科學會也警告,過度使用電子媒介,通常與肥胖、學業不佳、具有攻擊性和睡眠不足有關。
現代親子關係還會出現這樣的光景:用餐時間,爸媽和孩子各自使用電子設備。家長希望以手機追蹤孩子行蹤,晚餐時卻不聊天,或詢問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同樣諷刺。以色列一家餐廳最近宣布,關手機就以五折優待;老闆認為,吃飯攸關與親朋好友相聚、聊天,他要拯救飲食文化。
文明進步提高人的素質。但學者開始憂心「粗魯的復興」,這不同於文藝復興,而是一種素質滑坡。許多人在公車、電梯裡大聲講手機,旁若無人,是基本禮儀不足的「粗魯」。現代的「無禮」還包括對他人自由的侵犯,如在教室、圖書館講手機。
粗魯的定義隨手機的發展而變化,但馬桶較複雜,畢竟非洲、印度地廣人窮,不易設置廁所。但有些中國人隨地大小便,則是素質與觀念問題。手機夠多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廣建廁所,來帶動「文明復興」。
教育方式也會隨手機而改變,在美國有三分之一中學生把手機用於做功課,四成九的西語裔學生這麼做,白人學生為三成六,非洲裔學生四成二。在非洲等落後地區,廁所與手機的關連,也許會因「做功課」而有較正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