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環保署對於環保人士不合理或不公平的指摘,都回以「火藥味」的新聞稿;雖然有些人支持,但也一再升高雙方的緊張。環保署長沈世宏日前在國民黨中常會報告時指控藝文界及環保人士是「政治的外圍團體」。雖然沈世宏事後補充說明僅指部分人士,並非所有人士,但已引起藝文界及環保團體一陣譁然,紛紛以激烈的言詞回擊。沈署長這一席話也讓人更加確認當前的環保署與環保團體是站在對立面,這種現象應非國家之福。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優先順序一直是爭論的話題,當兩者發生衝突必須作出抉擇時,擁有豐富資源的企業界通常會占上風。美國為了保護其國內產業,就一再拒絕簽署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我國對環境的重視程度更遠不如美國,環境政策經常是配合經濟發展的需求而調整。馬政府時常把節能減碳掛在嘴上;但《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卻遲遲無法完成立法三讀,就是現成的案例。
在政府重發展輕環保的政策下,我國的環境保護機關在行政體系中就像個「小媳婦」,若非有相對活躍的環保團體支撐、推動,相信國內的環保成就會更微渺。在這情勢下,環保署長無法整合環保團體的力量、或施展「借力使力」的功夫來達成維護環境的目的也就罷了,竟還硬將環保人士或關心環境議題的藝文界人士推到環保署的對立面。其結果必將削弱環保界的力量,決不會擴大環保署的影響力。
不論國內外,環保團體都與政治脫離不了關係;政府指控某些環保團體是「政治的外圍團體」並沒有實質的意義,只是讓雙方的關係更加惡化。國外有些環保或生態團體甚至會採取較激進的策略來挑戰現行體制,或組織政黨來遂行其理念、或刻意製造衝突來突顯議題的重要性。相較之下,我國的環保團體是溫和的,所批判的對象主要是執政者或汙染者、破壞者。環保團體與環境的汙染者、破壞者一定會有緊張的關係,但與執政者的關係就要看雙方互動的情況而定。顯然的是,當前的政府已經劃下一道鴻溝,視環保團體為敵對陣營的「外圍團體」。
美國的資本家較傾向支持共和黨,而與民主黨對立般,台灣的兩大黨也日漸形成此一趨勢,二○一二年的總統選舉時不論從政治獻金的來源或助選陣容,已明顯表露這種態勢,但兩黨也都不放棄爭取對方的支持者,豈有未做努力就先指稱對方的支持是「外圍團體」?民主社會人民本來就有選擇支持誰的自由,一時間說服不了對方的支持者也不能惱羞成怒。
從歷次的選舉中大略可以看出,較活躍的環保團體、勞工團體、女性團體、殘障團體、學生團體都較傾向於支持在野黨;事實上執政黨的支持者中也有這類的團體,只是其動能不強,執政黨應思考的是如何強化相關組織的動能,或以積極的政策來吸引積極團體的支持。兩黨若能因此而產生正面的競爭,才是國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