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拓本僅有三行篆書:「淳化年壬辰歲十壹月六日,奉聖旨模勒上石」(下圖)。
此是刻在《淳化閣帖》末頁的文字,「淳化」是宋太宗趙炅在位時的年號之一,彼時他命翰林侍書王著彙編這部名家書法集帖,《淳化閣帖》因完成於淳化年間,又因其刻版藏於大內祕室,故亦稱《淳化祕閣法帖》,簡稱《閣帖》。
整部法帖收錄歷代帝王、名臣和書法家計一百餘人,墨跡約四百二十件,由夏朝至唐代,共十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第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但唐朝顏真卿書法未被收錄);第五卷是諸家古法帖;第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第九、十卷為王獻之書。
據傳《閣帖》初版以棗木刻印,棰拓亦極講究,以當時名貴的澄心堂紙及李廷珪墨製成,僅僅賜與宗室、大臣,因此流傳於後者很少;特別是宋仁宗慶歷年間,宮中一場無明火,將原刻版全部燒毀,所以初拓本被視為至寶。
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譽,對後世影響深遠。其實,歷史上最早的叢帖並非《淳化閣帖》,史載南唐李後主李煜,曾詔令當時著名學者兼書法家徐鉉「以所藏前代墨跡、古今法帖入石」,名曰《升元帖》,此事在南宋周密的《過眼雲煙錄》有記載。
不過《升元帖》收錄墨跡極為稀少,並未對後世造成影響。相較於《淳化閣帖》不僅規模大,在歷史上的影響也遠遠超過《升元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