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平均壽命都不長,甚至如王勃、李賀,還活不到三十歲,;有的正值人生巔峰,思想最成熟、創作力最旺盛的時候,猝然逝世,對詩壇實是一大損失。
統計當時知名詩人的年齡,不滿五十到歲的有韋應物、柳宗元、杜牧、盧仝、李商隱、李賀、祖詠等;五十六十歲的有王之煥、孟浩然、綦毋潛、高適、杜甫、岑參、韓愈、溫庭筠、元稹、盧綸、戴叔倫等;六十到七十歲之間的有張九齡、李頎、王維、李白、孟郊、王建、賈島、張籍等人;七十至八十歲的有李益、羅隱、白居易、劉禹錫、司空圖、李紳、姚合等。
而高壽八十以上的只有賀知章八十五歲;最了不起的就是丘為,史載他活到九十六歲,可說是唐代最老的詩翁。
丘為(六九四—七八九年),蘇州嘉興人,累舉不第,王維有〈送丘為落第歸江東詩〉云:「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為客黃金盡,還家白髮新。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知爾不能薦,羞為獻納臣。」詩中對丘為落第,他未能盡到舉賢的責任,感到歉意,可見他們之間的深情厚誼。
丘為幾次落第返鄉後,仍埋頭苦讀,終在玄宗天寶元年(七四二年)榮登進士,時年已四十八,累官太子右庶子;因奉事繼母至孝,曾有靈芝生長在堂下,傳為佳話。
這位詩人和王維、劉長卿等交遊甚篤,彼此唱和,也屬山水田園詩派,雖然留下來的作品只剩十二首,但已可看出他的詩路,澹泊閒靜、曠逸清幽,擅長以五言寫田園景物、自然風光。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尋西山隱者不遇〉一詩:「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這首詩成為很多詩作的模範。走了三十里路,攀登山頂訪友,竟撲了個空,但是詩人卻不在意,他輕輕鬆鬆地瀏覽了山上的景致,享受清淨的氛圍,然後興盡下山,心想不虛此行,至於見不見到隱者,那倒不必計較了。
這種豁達,也許正是他能長壽的原因,換做常人,在下山的三十里路上,肯定是懊惱不已,心情鬱悶,對健康焉得無損?
丘為還有一首〈泛若耶溪詩〉,跟綦毋潛的〈春泛若耶溪詩〉同樣被人稱道,而丘為的詩更有田野風和人情味,吟來令人心往神馳:「結廬若耶里,左右若耶水。無日不釣魚,有時向城市。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寬。每得樵風便,往來殊不難。一川草長綠,四時哪得辨。短褐衣妻兒,餘糧及雞犬。日暮鳥雀稀,稚子呼牛歸。住處無鄰里,柴門獨掩扉。」
詩中所描述的環境是多麼清靜,景色是多麼宜人,生活是多麼恬澹,居處是多麼安詳。
另外,丘為的〈題農父廬舍詩〉中有云:「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這句「已綠湖上山」甚是了得,宋代王安石題〈船泊瓜洲詩〉時,其中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實當時他在推敲到底是用「綠」字或用「到」字,琢磨了好久,後來想到丘為的「已『綠』湖上山」,終於決定採用「綠」字。可見丘為的詩篇雖然留下不多,其影響力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