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已介紹知生滅而發心、知無生而發心,今再繼續說明「知無量而發心」。天台教學中,認為釋迦佛經常考慮眾生的成熟度,而開示眾生悟入佛道。在教法上,具體的說,分為三藏教、通教、別教與圓教。其中三藏教,是為未成熟的眾生導入佛法而說的,故為小乘教,內容上是最淺的。其次的通教,是為了超越低層次的小乘,導入高層次的大乘教法而說的。因此雖然在說明大乘的教法,內容卻並沒有完全的展開,仍停留在粗淺的層次。
其次別教,就大乘而言,是很好的教法,但它並非為全體眾生而施設,而是僅針對菩薩,是摒除二乘的。就這點而言,別教是有界限的,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大乘教法。最後的圓教,才算是真正的大乘,能夠平等地導引所有眾生進入悟境,可說是完全無欠缺的教法。
四教對於導引眾生方面,有各自的實踐過程。首先就藏教而言,是以「三乘中的聲聞斷除見思惑」為課題,其實現的行位稱為「七賢七聖」。
七賢位僅僅伏住見思惑,故稱為凡位。七聖位則斷盡見思惑,故稱為聖位。其中三藏教的菩薩,僅僅制伏見思惑而尚未斷除,因為菩薩若斷盡煩惱,灰身滅智,又能回到三界來修六波羅蜜的話,就與二乘的理論互相矛盾,因此三藏教的菩薩僅是制伏見思二惑而已。
其次,通教的斷惑階位中,三乘皆是同一個行程,因此稱為三乘所共的十地,這是以《大品般若經》的十地來構想。其中聲聞因為根鈍,所以只能到第七地,緣覺則能在八地時盡除見思惑的殘餘習氣,在此進入涅槃。九地以上純屬於菩薩的階位,在自利利他、斷除習氣後才能轉入究極的第十地││佛地。
註:
{1}七賢:1.五停心觀:不淨、慈悲、緣起、界分別、數息等五觀。2.別相念住位:別觀身、受、心、法等。3.總相念住位:總觀身、受、心、法之行相。4.煖法位。5.頂法位。6.忍法位。7.世第一法位。前三位為三賢,又稱外凡;後四位為四善根,又稱內凡。
{2}七聖:指見道、修道、無學道之七種聖者。(請參閱佛光大辭典)
{3}《大品般若經》的十地:乾慧地、性地(伏惑)--未斷惑;八人地、見地--斷見惑;薄地、離欲地、已辦地--斷思惑;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斷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