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堂書法: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
。●水墨禪畫:啊!一棵薺花!
當我細細看,
啊!一棵薺花,
開在籬牆邊!
這是十七世紀日本文壇最具影響力的詩人芭蕉的俳句,是他有一次在鄉間的小路上,無意間撞見了路旁的小野花時所寫下的一首小詩,經過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的禪意闡釋,遂成了家喻戶曉的著名禪詩。
鈴木大拙在《禪學講座》中說道:
當芭蕉在那偏遠的鄉村道路上的陳舊廢棄籬牆邊,發現了這一枝不起眼,且幾乎被人遺忘的野草正綻放著鮮麗的花朵時,他就激起了這個情感:這朵小花是如此地純樸,如此地不矯作,更沒有一點想引人注意的意念。然而,當你看它的時候,它是多麼溫柔,多麼充滿了聖潔的榮華……正是它的謙卑,它的含蓄美,喚起了詩人真誠的讚美。
這位詩人在每一片花瓣上都見到生命或存在的最深秘密……當一個人的心靈詩意的或宗教性的開敞,他就像芭蕉一樣,覺得每一片野草的葉子上都有一種真正超乎所有貪欲的、卑下的人類情感的東西。這個東西將人提昇到一個淨域,這個領域的光華猶如淨界然。
鈴木大拙還引用了西方詩人但尼生的一首詩來比較,鈴木大拙認為西方人的心靈偏向於分析的、非人性的、自我中心的;而東方人的心靈則是綜合的、人性的,超出人類中心主義傾向的東方人,這種生命特質便是禪意的人生態度。
當芭蕉不期然地撞見薺花時,事實上,也是薺花撞見了芭蕉,此即所謂絕對主觀意識的「無分別心」,亦即人與物的界限泯滅了,人便不再帶有世俗的、實用的、自私的目的,會想從枝上摘下它帶回屋裡觀賞,人與對象合而為一,人進入了薺花的世界裡,薺花也進入人的世界裡。
著名物理學家玻爾在其《原子論和自然的描述》中指出:「物理學中的新形勢,曾經如此有力地提醒我們想到一個古老的真理││在偉大的生存戲劇中,我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亦即在生命的大舞台上,我們既是觀賞者(觀眾),又是參與者(演員);芭蕉看見薺花,亦即芭蕉是觀賞者(觀眾),芭蕉同時也是薺花,亦即芭蕉也是參與者(演員)。這正是佛教的緣起論:「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雜阿含經》卷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