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自奔忙月自遲〕 彩墨 99x62.5cm 2013
圖/李賢文
在喧囂世聲中,如何聆聽寂靜?不只考驗一顆焦燥的心,更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偶然走進午後的咖啡館,人群坐落隨意,卻不聞半聲人語;只見人人手中滑動手機、平板電腦,彼此相對,卻默然無語的留白空間,已是人間尋常風景。
當人們狂熱在網上,尋求虛擬的對應與熱情,卻對身旁事物,視而不察時,已逐漸失去能聽的耳、能看的眼和能感受的心。
在排山倒海的資訊海裡,頭出頭沒,幾無喘息。在戰鼓喧天的議題擂台上,人人化身為不能投票的選民,只能按「讚」,無力涉入,遑論作主。
行走在街頭,宅居在深巷,日夜不息的潮聲奔騰,群情激湍。我們知道世界時刻分秒的動態情勢,卻對自己內心世界一無所知。看見全世界,看不見自己;聽到全世界,聽不見內心。
五六月之交,雨水尚足,木柵文山區綠意蔥蘢,在友人指引下,從壺穴上溯到溪瀑之上。文山,俗稱「貓空」,意指壺穴地區,有岩石深穴,因溪流日夕浸蝕,形成凹凸不平之勢,故如閩南語中的「貓貓空空」而得名。貓空壺穴有隱泉蔽於深山林木間,小心攀爬,可以溯及泉水盡處的源頭。當日順溪而下,泉聲淙淙,鳥鳴參差,雖值溽暑,卻清涼不減。瀑布高點,站著一位外籍男子,俯身察看。不論居高臨下,或由下仰視,這小小的山壁,因泉水飛瀑,而益發清涼。
行走貓空隱泉,忽有感:二年前在台北故宮書法展中,看到一句「泉自奔忙月自遲」之草書條幅,當時讀來就覺心怡。今日觀泉聽瀑,更是別有會意。泉水日夜流逝,宛若奔忙不歇,而樹杪高懸的弦月,卻狀似寂寂,無競無爭。
畫面上,以青綠為底,橫斜歧出的雜樹枝幹,左右穿越畫心中的奔泉。流動泉水滑過猙獰岩壁,間雜飛白墨線,狀其聲勢。大片岩面上,浮萍似綴點落葉成趣。在飛瀑、雜葉、枝椏反覆跳躍的顏色與線條中,忽見一彎弦月,緩慢升起,反襯出另一種寧靜之美。
聆聽寂靜,不是漠然無感;
聆聽天地,才能有感有覺。
人世荒涼,眾聲喧嘩。如何在音浪的苦迫中,活出如月的寬柔;如何以耳代口,以手代心,真實懇切地努力體會生活中,每一件或大或小的經驗與甘苦。城郊文山貓空隱瀑,或許說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