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歌響起 彩墨 2013 圖/李賢文
青青校樹,萋萋庭草,
欣霑化雨如膏;
筆硯相親,晨昏歡笑,
奈何離別今朝。
世路多歧,人海遼闊,
揚帆待發清曉;
誨我諄諄,南針在抱,
仰瞻師道山高。
驪歌響起,這是四季中莘莘學子離開校園的夏日。猶記年少時,每當鳳凰花開,耳邊總會聽見斷續不絕的別離歌聲。綠樹濃蔭中,離別的愁緒,往往不及迎向前程的興奮。孩子們彼此在畢業紀念冊上簽名題話,在通訊本上留下住址電話,說好一起出外旅行,講定不忘寫信聚會。一夜之間,解脫的喜悅,飛揚奔放。
這一天,我來到六月的政大校園,時間的流動,此刻異常清晰明確,因為,我看到三三兩兩的學生們,穿著畢業學士袍,頭戴方帽,走在校園四處留下紀念的影像。就在不遠之處,政大藝文中心的水岸電梯邊,五位青春學子,或站或躍,彼此以iPad相互留取臨別畫面。
如果不是手中的iPad,這五位年輕人,可以是七○年代的我們那個世代,也可以是二十一世紀後的當下世代;因為,時代雖然不同,但是,學習告一段落,人生即將邁向全新里程的雀躍之情,卻是沒有不同。
校園中有綴滿金黃花串的盛開阿勃勒,有蒼翠欲滴的長青雜樹。遠遠跨過校區,蜿蜒的景美溪,恆久溫柔地圍護著校園中的孩子們。盤旋而上的山路,極目盡處是指南宮的大雄寶殿、純陽寶殿與凌霄寶殿。作為政大校景重點之一的水岸電梯,由下而上,復又由上而下,從垂直升降的電梯透明玻璃往外看,可以飽覽高低成勢的校園及校外遠處市區及溪景。
縱橫悠游於政大學園,內心不禁湧起種種思緒;的確,面對時間的流動,每一個人都必須迎向生命不同階段;而面對空間的異動,每一個人更必須調整自我認知的挑戰。
畢業,只是學校生活的結束,卻不代表學習成長的句點。嚴格說來,學校外的學習,幾乎遠比校園裡的學習,來得全面而深刻。因為,脫下學生的標籤,離開了師長的教誨,沒有人能自絕於社會評斷的尺度與要求。
於是,毫無例外的,所有的學校都在畢業典禮上,想方設法地邀請到社會菁英、傑出校友,來為畢業生作臨別贈言。「成功」在此時,變得某種程度的規格化、制度化,甚至數量化。我們看到,成功被塑造為經濟力、生產力與消費力。很少人會為社會上多數的中庸平等生,做一點想像與鼓舞。例如,如何平實又真實地做好一件能力所及之事?如何在有限的22K與生活夾縫中,仍然保持對生活的美好理想?如果不能改變大環境,是否能把自己的房間好好整理?用滑動一整天臉書與手機的時間,改去閱讀一本經典著作,或者每天靜坐思維片刻; 沒有辦法環遊世界,至少可以走入台灣山林。我們缺乏的不是金錢、壯志與遠方,我們需要的是創造想像與實踐,而這正是「美」的力量與「心」的能量啊!
驪歌響起,在季節與離情交會的時節,願學習的海洋,永遠浩瀚,盼青春的生命,永懷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