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與森林占地球三分之一。
一直以為遊牧民族就只是在蒙古的大草原上,其實,大草原是地球的生態之一,美洲也有,歐亞大草原更是從蒙古一直向西綿亙到匈牙利、烏克蘭。圖/席慕蓉、圓神出版
草原與森林占地球三分之一。
一直以為遊牧民族就只是在蒙古的大草原上,其實,大草原是地球的生態之一,美洲也有,歐亞大草原更是從蒙古一直向西綿亙到匈牙利、烏克蘭。圖/席慕蓉、圓神出版
「一直想找,但不知道是找什麼!」
「直到近年結識許多生態學者,才真正找到所追尋的,就是遊牧文明的本質。」
「牧民、草原、牲口是共生的,三者都存在才能形成平衡的和諧。」
從草原的價值,深入看到遊牧民族的價值。於是,詩人席慕蓉以六年的時光、綿密的筆觸,寫下二十一封給海日汗的信。
「海日汗」,一個蒙文名字,海日代表山岳,海日汗則指令人喜愛。他是一個存在於詩人想像中的少年,也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懵懂的自我。
草原與森林占地球三分之一。
一直以為遊牧民族就只是在蒙古的大草原上,其實,大草原是地球的生態之一,美洲也有,歐亞大草原更是從蒙古一直向西綿亙到匈牙利、烏克蘭。
大草原上,人們逐草放牧維生,草原、人類、牛羊是大自然中的生活共同體,相互依存;但曾幾何時,草原上牛羊漸漸不見,草原也不再是大草原,甚至眼見就要消失……
一九八五年,詩人席慕蓉基於一探父母出生地的想望,而開始「尋鄉」;一九八九年,初見父母親誕生的蒙古高原,從此魂縈夢繫,抱著孺慕之情,年復一年的前往蒙古歸鄉行腳。
二○○六年,在蒙古曠野上看見「闕特勤碑」時,她才發現,兒時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影像模糊、正面刻著古突厥文的石碑照片,其實背面刻有漢字碑文,立碑於西元七三二年,距今一千多年。
之後,又意外從學者耿世民的研究專著中,發現碑上突厥文的漢譯;「唐人的話語甜蜜,唐人的寶物華麗……」,道出當年這支遊牧民族被唐朝所滅、再度復國的心聲。
一九九五年,土耳其與蒙古共同執行的一項考古計畫中,在一塊石碑上,發現了美麗的刻痕——唐太宗的題字,突厥的心聲:「我待你們如父」——原來,歷史不曾消失,原來,蒙古與土耳其(突厥)血緣文化百分之八十是一樣的,讓她心中震動莫名。
抱著感激的心拜訪耿世民教授,病中的他說,還好有書看,所以不寂寞;問他看些什麼書?是《土火羅文劇本》、《彌勒會見記》。席慕蓉說:「發現世間有很多研究學問的人很寂寞,但幸好有這些甘於寂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