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BBC最近報導,台灣職場出現白領員工轉行藍領勞工的現象,而且愈來愈多。在國內私校退場話題熱絡的此刻,這個現象值得勞工、教育等相關部門正視。
BBC這則報導並引用了一項人力銀行的網路問卷調查,這項調查發現,竟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七的受訪辦公室員工表示,考慮換跑道擔任藍領工作。因為坐辦公桌的工作薪資低、福利少。近八成的白領員工想嘗試藍領工作,這個數字相當驚人。網路調查的結果,有近四成白領員工有此想法,比例仍高。
自金融海嘯以來,台灣薪資水準一蹶不振,社會新鮮人起薪22K、整體平均薪資倒退到十六年前水準,這些負面消息充斥社會。公家單位的體力工招考,大學生、碩士生,甚至博士搶著報考也已經不是新聞。
相對之下,行政院主計總處與勞委會的統計顯示,水電工的薪資所得卻屢創新高,每月有三萬八左右,比大學生要高出一萬多元。文憑無用論的感嘆聲也愈來愈高。
導致白領藍領化的因素很多,經濟不景氣,使領有大學文憑者放寬就職選擇之外,台灣的高等教育政策導向偏差,更是主因。自從教改在十多年前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的口號以來,國內大學爆增到一百六十多所。
以人口密度論,高居世界第一!但每年培育出的大學生,是否具備應有的水準,大有疑問;也因此影響求職,找不到白領工作,在生活壓力下,只好轉向藍領工作。
反觀技職教育,近年發展迅速,且水準大幅提升,高職可以招收到基測五、六百分的國中生,科技大學可以吸引進公立大學、甚至傳統一流大學的高中生。種種跡象顯示,藍領、服務業等領域的吸引力,逐漸更勝白領工作。
白領員工藍領化可能是職場警訊,但從另一個觀點看,這是國內職場價值與人生規畫的轉向,未必不是好事。
學生與家長不再迷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一元標準,人生價值也不再以追求「文憑」為最高目標。更多具備學習能力的人才進入技職與藍領體系,更是提升國內整體職場品質的推力。
但就教育資源而言,白領員工藍領化是一種浪費。目前教育部對技職體系大學的投資,只有一般大學的六成,但一般大學培育的學生愈來愈難找工作,以致轉進藍領職場,形成一般大學資源浪費,技職體系卻資源不足的雙重問題。教育部為改善對兩個體系投資不平衡的現象,擬定了四年二百億的技職體系經費補助,但對於辦學不力的一般私立大學,卻無法減少其經費。
白領與藍領對國家發展同樣重要,沒有高下,缺一不可;教育與人力資源更息息相關,必須要盡量做到無縫接軌。白領員工藍領化的現象,未必代表負面意義。重要的是教育體系要能善用資源,對兩個領域提供充分且具備相當水準的人力,以培養在不同領域都有用的人才,才是國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