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議會大選結果,現任總理梅克爾領導的基民/基社聯盟(CDU/CSU)獲得壓倒性勝利,得票率為百分之四十一點五,創下二十三年來佳績。由於未取得絕對多數,三連霸的梅克爾,選後可能組成左右共治的大聯合政府,未來必須面對歐債危機與歐洲整合、國內能源產業轉型等諸多重大挑戰。
現年五十九歲的梅克爾,出生於西德漢堡,成長與求學都在東德,為量子化學博士;一九九○年代表基督民主聯盟當選國會議員,如今三度蟬聯德國總理,影響力遍及全歐洲,成為全球最有權力的女性。
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紛紛陷入債務漩渦,唯獨梅克爾領導的德國經濟一枝獨秀,失業率為百分之六點八,創下二十年新低。儘管深陷風暴的南歐國家要求更多紓困,梅克爾卻堅持這些國家必須執行嚴格的撙節政策,此舉使其贏得國內民意支持,但也引發國際上反撙節的批評聲浪。
理工背景出身梅克爾,執政八年期間,凡事講求理性分析,做事沉穩,並以實際政績贏得民心。
過去曾嚴詞批判梅克爾的《經濟學人》雜誌,選前即預測她可能獲得勝選,並且稱讚她可能成為德國與歐盟的偉大領袖。
不過,踏上權力頂峰的梅克爾,選後面臨更大的挑戰。首先是組閣的難題,歐盟各國樂見德國選後由左右共治,不過,獲得第二高票的社會民主黨(SPD)內部異見多,部分人士認為與其成為弱勢執政夥伴,不如維持最大在野黨地位。
即使梅克爾順利與社民黨共組聯合政府,也必須慎防對方可能扯後腿的難題。
歐債危機方面,二度接受紓困的希臘,情勢雖在控制之中,但並未明顯好轉,義大利與法國,經濟陷入衰退,無力推動必要的結構性改革。邁向第三任的梅克爾,面對歐元存續危機,必須進一步推動歐洲整合,讓歐洲經濟變得更有競爭力;但在整合的過程中,必是阻力重重。
儘管德國目前經濟穩健,仍潛藏許多隱憂。《經濟學人》指出,德國經濟過度依賴出口,人口逐漸老化,以及過多低薪工作,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評比中,被列為未來五十年成長展望最低的國家之一。在教育方面,德國技職教育有良好傳統,但在全球排名前五十知名大學中,德國只有一所,顯示其高等教育有必要進一步改革。
在能源政策方面,日本福島核災後,梅克爾進行政策大翻轉,宣布在二○二二年之前達到非核家園目標;此舉使其能源價格大漲,對企業界造成壓力。德國企業與民眾要在短時間內,從核能轉向以風力與太陽能為主的再生能源,政策上必須進一步提供強有力的誘因。
自二○一○年以來,歐債危機震垮了十七位歐洲領袖,唯獨梅克爾屹立不搖。梅克爾時代來臨,從組閣到各項內政改革,再到歐盟的進一步統合,每一項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艱困。不過,梅克爾挾著三連霸的超人氣,及按部就班,謹言慎行的作風,仍可以有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