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藝術史 凡人之寶

文/方秀雲 |2013.09.20
1636觀看次
字級

中古劇本

有一則寓言故事是這樣的。

主角叫「凡人」(Everyman),上天指派死亡到世間,來召喚他,說時辰到了,該面對審判了,凡人檢視一生,發現沒留下什麼,就要離開,難免不甘心,因此,懇求死亡再給他多一點時間,但這要求,卻遭拒絕,不過,死亡允准他找個伴侶。於是,他跟「朋友」(Fellowship)、「親人」(Kindred and Cousin)、「物資」(Goods)商量,看他們願不願意陪他走一段,但他們都婉拒;直到女「善蹟」(Good Deeds)來了,向他表示心甘情願,但因他不夠愛她,致使她身體過度虛弱,走不動,但不忍他孤單,便派妹妹「知識」(Knowledge)先陪他,兩人則一起去見「自白」(Confession),而,在那裡,凡人承接了一顆苦修珠子,為此,他鞭打自己,向上帝乞求原諒,以便贖罪。罪愆解除後,「善蹟」強壯了起來,也能陪他走,這時,「知識」送給凡人一件外衣,用眼淚編織成的,接著,「美」(Beauty)、「堅強」(Strength)、「判斷力」(Discretion)、與「五感」(Five Wits or Five Senses)也被使喚了過來,一起相伴相隨,漸漸地,時光飛逝,凡人也衰老了,身旁的伴侶一一離他而去,肉身腐朽,最後,只剩下「善蹟」伴他走入墳墓。

這是十五世紀末的道德劇《凡人》(Everyman)。

火柴棒的背後

正巧,今夏,我在倫敦看了一場「L.S.洛瑞與現代生活畫」(L.S.Lowry and 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展覽,那是泰德英國(Tate Britain)美術館推出的。L.S.洛瑞(L.S.Lowry,1887-1976)是活躍於二十世紀前半與中葉的英國畫家,縱觀他一生的作品,種類不少,有工廠、礦區、醫院、教堂、群眾聚集、肖像、海景、靜物、街景、鄉村風景、木偶、芭蕾舞女等等,但因花了不少心力,投注在觀察英國工業城鎮與人民的生活,此主題一般被中產階層人士視作醜陋,棘手、罕見,實在難處理,很少人敢觸碰,而他正視了此類景象,畫得極有特色,最後,贏得大眾的喜愛。

他的畫作,人物小,乍看時,像一根根的「火柴棒」,似乎缺乏了人的性格,而且,他們不論站著或往前行走,斜斜的姿態,看似匆忙,卻散發了黯然神傷,整體,倒頗有卓別林的情狀與姿態!甚至有些畫,人物的臉,仿如骷髏頭,有的驚慌、質疑、竊笑、不可一世……,各個不一,彷彿涵蓋了世間多樣的嘲諷表情,若推敲,是小丑的原型啊!

洛瑞本身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只利用周日作畫,平日被公司派外收租金,為此,他趁機到處走訪,東探西望,把一種米養百樣人的模樣,一一帶入畫布,我們在他的作品,可觀察一群一群無助的人,像工廠辛勤的工人、街上叫賣的小販、入當舖的窮人、欠債與付不出租金而被趕出的人、救護車送白喉或猩紅熱患者、在醫院等候的病人、廣場上拿枴杖、坐輪椅、四肢不全的殘疾者……一幕幕的人間悲事!

為什麼要介紹這群人呢?

英國藝術史大師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1903-83)曾針對繪畫中「不幸的人」,做了一個不錯的詮釋:

對不幸身體的接受,允許了對靈魂的特殊對待。

傳統中,藝術家鍾愛完美的身體,自西班牙的維拉斯蓋茲(Diego Vel嫙quez,1599-1660)畫侏儒與低下階層與荷蘭的林布蘭特(Rembrandt,1606-69)畫腐朽的肉身以降,情況有了改變,認真地對待「殘缺」一事,而,克拉克這句話點出了那意涵,將無助、遭難、悲哀的人描繪出來,這樣做,並非為了張揚,而是以同情、同理心的角度來觸摸痛處,自然地,靈魂走了出來。

凡人之寶

看完展覽,走出美術館,眼前,看見來來往往的人潮,讓我不由得想到洛瑞的畫面,突然意識……「自白」說:

凡人,我知道你的憂傷

有「知識」相隨,你來了

我盡可能給你慰藉

送你一顆珍寶

叫「苦修」



「知識」說:

你應該穿上這件外衣

因你眼淚而溼

它叫「悲傷外衣」

是從一般人身上借來的



此「L.S.洛瑞與現代生活畫」展,於我,像一個「苦澀」的宴席,目賭洛瑞的作品,仿如觀賞一齣中古世紀的《凡人》戲劇,其實,畫家在根底,挖掘出一個人類亙久不變——生存與掙扎的景象。

所謂凡人,即是你我,云云眾生,每人一出生,往後,就在往一條死亡的旅程前進,不論世俗上成就有多少,生命終止之前,各有各的情狀與姿態,洛瑞生動地描繪這個部分,有趣地,他在畫上,賜予了凡人之寶——苦修珠子與悲傷外衣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