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古代文人大都愛彈琴,但也有喜歡聽琴的。
白居易的〈聽幽蘭〉詩說:「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聽人彈琴還是比自彈有趣。
詩仙李白也是很喜歡聽人彈琴,而且聽得隨意瀟灑。比如他的〈山中與幽人對酌〉的詩:「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想來李白這位朋友也夠瀟灑,容得太白這樣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難怪被稱為「幽人」了!
李白還有另外一首著名的聽琴詩〈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把聽琴的感受,利用琴曲名,如〈風入松〉、〈流水〉、〈霜鐘〉等,形容得淋漓盡致,讓讀詩的我們,也感受到琴音的美妙!
而此詩中所說的「綠綺」,則是大有來頭,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曾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所擁有的一張琴。琴內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雖善彈琴,但買不起這樣的名琴。由於相如的詩賦也極為有名,當時的梁王請相如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梁王則以他收藏的傳世名琴「綠綺」回贈。後來,司馬相如在卓王孫的宴會上,就是以這把琴演奏〈鳳求凰〉,引得通曉音律的卓文君傾慕,不顧新寡的身分,連夜與之私奔,造就了一段傳唱千古的佳緣。
由於「綠綺」太有名了,因此後來「綠綺」二字就成了琴的代名詞。
另外還有三把名琴,都有如人的命運,各有其幸與不幸的不同遭遇:
「號鐘」,是周代的名琴。由於琴音宏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故名。傳說中伯牙也曾彈過此琴;後來傳到了齊桓公手中。桓公曾彈奏「號鐘」,並令部屬敲牛角唱歌助樂,由於牛角歌聲淒切,加上琴音悲涼,使聽者人人感動得淚流滿面。
「號鐘」與「綠綺」一樣,算是幸運得其所的名琴。
而另一把名琴「繞梁」則沒那麼幸運了。
據說一位名叫華元的人,把這把名琴獻給了楚莊王,由於琴音太美,足以繞梁三日。於是楚莊王日日彈琴作樂,陶醉在琴音之中,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
王妃樊姬異常焦慮,於是規勸楚莊王;但是,楚莊王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好壯士斷腕,命人用鐵鎚將琴碎為數段,從此繞梁絕響了,名琴有知,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會因美聲而招致禍害吧?
而另一名琴「焦尾」的遭遇,則屬不幸中的大幸了。「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名琴。
根據《後漢書‧蔡邕傳》記載:蔡邕在其「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於吳國偶見有人燒桐木煮飯,蔡邕聽到桐木爆裂的聲音,知道這是一塊良木,因此搶救出來,裁製成琴,果然聲音十分美妙;然而,琴尾仍留有燒焦的痕跡,無法裁去,所以當時人稱為「焦尾琴」,後來又被稱為「焦桐」。
良木因所遇非人,差一點就葬身火海,然巧遇伯樂,雖成焦尾,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吧?因此,後人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歷盡磨難終成大器的良才。
人琴對照,幸與不幸,境遇竟是如此!如何不令人嗟歎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