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兩位分別住在北美兩岸的姐姐,在銀髮之齡,趕搭上電腦世代列車,天天都隨手拿著一台ipad,看連續劇、煲電話粥、玩臉書……以前用電腦的「司蓋」(skype)通話還得對準麥克風和鏡頭,現在走到哪說到哪、橫躺豎立都無妨,看她倆悠遊網路世界的模樣,好像回到少女的無憂時代。圖/林耀堂
我那兩位分別住在北美兩岸的姐姐,在銀髮之齡,趕搭上電腦世代列車,天天都隨手拿著一台ipad,看連續劇、煲電話粥、玩臉書……以前用電腦的「司蓋」(skype)通話還得對準麥克風和鏡頭,現在走到哪說到哪、橫躺豎立都無妨,看她倆悠遊網路世界的模樣,好像回到少女的無憂時代。
日前我遇到一位上了年紀,但仍非常美豔的女藝術家,當我讚美她的美貌時,她馬上從袋子中拿出iphone手機,點出她年輕時的照片集,來證明我「眼光精準、所言不虛」。
電腦產品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滲透,已經沒有「To be, or not to be」的二元選擇空間,而全然是「逆我者亡」的霸權。但我輩「網路新移民」,卻只能各憑際遇、自求多福,拚命讓自己也躋身到網路的國度裡,才不致遭到被時代拋棄的窘境。
上了年紀學習新東西不易。於是終於有人大發慈悲,願意出手幫助在電腦前踟躕難進的銀髮族群;而這分悲憫,是緣起於一位哥哥對他妹妹的愛;而這位老哥,竟然就是居住在我故鄉埔里、我認識多年的鄧文淵老師。
鄧文淵原是苗栗人,在逢甲大學時學的是水利工程。一九七七年時,他到埔里高工任教,之後長居埔里,成為我的鄉人。早年他在高工任教數學和製圖;後來他參加教育部辦的「電腦教學師資培訓班」,在受訓過程中,他發覺學員與教師之間有很大的落差,為什麼學員聽不懂教師在說什麼?為什麼教師總是弄不清學員的困擾在哪裡?他心想:「電腦的學習,應該是很快樂才是啊!」
抱著這樣的初發心,鄧文淵嘗試把電腦的學習法簡單化及單純化。他同時在學校開電腦課,將許多軟體分解成快樂又容易的按表操練型式,並且出版了多本電腦教科書,十多年來,可說是著作等身。我雖忝為他的朋友,卻是多年前有次在台北陪著同事進書店,為他的孩子選購電腦書時,才赫然發現書櫃上近一百多本電腦書,作者都是「鄧文淵」。
年逾耳順之年,鄧文淵為了幫他已經六十歲、國中畢業後就進入作業員生涯的老妹妹進入電腦世界,就把老哥教老妹、母雞帶小雞的教學過程,整理寫出厚厚的筆記,最後並將這本筆記出版成為兩本方便老人學習電腦的教科書。這兩本《中老年人快樂學電腦》和《中老年人快樂學iPad》,就是出自手足情深且推己及人的寶典,照著這兩本書學電腦和ipad,想學不會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