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室那室那」,梵文音cinda cinda或是ina ina,漢譯有斷滅、破壞的意思,整句義譯則為「滅除一切惡」。
咒語「室那室那」,梵文音cinda cinda或是ina ina,漢譯有斷滅、破壞的意思,整句義譯則為「滅除一切惡」。
而漢傳《水陸道場法輪寶懺》則解釋「室那室那」為「寶鏡手」之咒,具「大智」之義,《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記載,若能修持此寶鏡手咒,則能成就廣大智慧者。
至於修持方法,在《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有這樣的記載:「若人求智慧者,應修寶鏡法,其鏡智觀自在菩薩像,相好威光如上所說,唯左手當心持寶鏡向外,右手作智拳印,畫像已,其印相右拳安腰,左手開舒舉面前,見此印想見大圓鏡智。」
另外《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補注》,也對「寶鏡」特別是從象徵意義上來說,「寶鏡」隱含了內在的自性與光明,也就是眾生皆具的「大圓淨智」,差別在於眾生因我愛執與無明垢染蒙蔽,所以無法了了分明,而菩薩卻因大悲心起而任運,離一切煩惱、垢染。
所以注文解釋,「寶鏡者,磨瑩明淨也,本願慈悲薰大鏡智,自執持此寶,表一切眾生瑩煩惱垢,顯圓明智。有解,鏡者,任運現眾緣,行者亦爾。念本尊手相誦咒,自然發智,任運知諸法,若欲成就此法者,以淨明鏡置本尊前作念誦咒,如經說,所聞正法悟甚深義。」
還有,禪宗也喜歡用「寶鏡」做為禪師與學僧參悟的印證,就像學僧問禪師,寶鏡當軒時如何?禪師對言「天地失色」;而著名的曹洞宗也有一首〈寶鏡三昧歌〉,講述曹洞宗「偏、正、回、互」的宗旨,最後禪師也喜用「寶鏡」做為學僧參禪悟道的開示。
某日,禪師開堂示眾問學僧:「寶鏡開時纖塵不立,兩刃相逢時如何回互?」
也許「兩刃相逢」,必有一傷;也許「兩刃相逢」,是一觸即發的違緣;也許「兩刃相逢」,是劍拔弩張的冤家。如果是這樣,那麼這一切又如何纖塵不染?
想想,禪師的「兩刃相逢」和「纖塵不染」,不就是要我們放下嗎?
耳際響起一段熟悉的經文,我因無明垢染,所以心有罣礙,心有罣礙所以有恐怖、有顛倒夢想,無法究竟涅槃、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