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福爾摩沙來讚美的島 揪團來淨灘

李碧華 |2013.08.04
1361觀看次
字級
台灣「海洋垃圾國力」危及海岸線生物,淨灘義工在福隆海水浴場用苦行感受環境。圖/生態學會
從金針山俯瞰太麻里溪,廢棄物處理從小處做起,從生活中落實環保。圖/生態學會
寶島淨鄉團呼籲大眾在生活落實環保,垃圾減量。圖/林藝

仲夏的海灘,擠進無數戲水人潮,隨之而來的是垃圾災難。對於台灣生態,詩人蔡秀菊在「 尋找一座島 」是這麼寫的─許多人說這個島很小,選擇四條主要幹道,徒步千里歷時四十五天,不禁驚呼,這個島可真不小。許多人以福爾摩沙讚美她,由南至北,由東到西,親炙飽受摧殘的土地,喉間再也吐不出這種驚嘆。

沒錯,台灣「海洋垃圾國力」已危及長約一一三九公里海岸線的太平洋海洋生物,五年來,被淨灘義工撿拾的塑膠瓶高度達八座一○一,這些垃圾隨著洋流四處旅行,造成全球海域汙染,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據台南社大海廢社報告,喝完即丟的飲料杯每年用了近八億個,沙灘上塑膠袋以數十萬出現在台南安平港以南的沙灘上,處處可見碎裂的塑膠微粒。

此外,日本鹿兒島大學教授藤枝繁三年前與台灣清淨海洋聯盟合作進行「中途島海廢打火機研究計畫」,發現百分之十四的打火機是從台灣乘著洋流來到中途島,顯示令人膽寒的「塑膠濃湯」包括漁具、打火機、高爾夫球,甚至出現列表機的墨水匣,連日常用的牙刷都出現在信天翁的胃裡,十分誇張。

這些災難會因九月國際淨灘日來臨而稍緩嗎?此活動已成為全球一百五十個國家共同守護海洋的重大行動之一,至今已有九百萬萬人響應,全台環保尖兵也即將啟動。荒野海洋學會理事長羅力拍攝的紀錄片曾促使交通部花費六百五十萬元,清除了綠島龜灣岸邊海底的沉船及廢棄物。他指出,將紀錄片編輯成教材到學校推廣,讓老師運用教材培養小朋友環境清潔的觀念。愛護海洋,不是只有活動而已。「重要的是讓國人知道對廢棄物的處理應該從小處做起,也從教育著手。每天都應該是淨灘日。」

他說,國際淨灘日在台灣已經實施多年,推廣的部分只限於海邊社區和部分學校,其實,不臨海的許多地方也可能是製造垃圾的源頭,「所以國際間所統計垃圾來源的數據需要普及化和科普化。」讓國人對廢棄物深層體認,「千萬不要只是為活動而活動。」

曾以四十五天環境苦行,一腳一步踏著台灣海岸線的台灣生態學會蔡秀菊也曾帶著日本教授到宜蘭感受溪流,「苦行的意涵,就是要去感受環境,睡哪哩,吃什麼都不是問題,我們只須要走路,不要教科書或只是口號。」她號召群眾,用遶境苦行來傳達理念,激勵政府重視環境環保。

蔡秀菊說,一般人認為你丟我撿就是淨灘,事實上,海洋垃圾來自上游、支流,四面八方。比如在宜蘭花蓮交界,因為水力發電大壩,開鑿炸山引起岩石崩落,都會對於海域有連動影響。

再說到宜蘭南方澳的六個里,面積只有兩平方公里,卻因鐵工廠、湧入三萬人的工業汙染,以及捕魚技術,南方澳海底即將成為沙漠。

寶島淨鄉團團長林藝把夢想投入湛藍海洋中,去年號召「青年壯遊台灣」,由青春夥伴運用網路群聚力量,學習拾起海洋的幸福。林藝說,迎接淨灘日,不應只強調回收或撿起垃圾,寶島淨鄉團要呼籲大眾從生活中落實環保,例如垃圾減量、減少使用免洗餐具或一次性的產品,「無論再怎麼回收或者撿垃圾,只要產生的數量太多,大量的垃圾仍會流落環境中,造成嚴重的汙染。」她說。

小辭典
國際淨灘日

國際淨灘行動開始於美德州, 25 年來維持草根運動的精神,由全球各地關心海洋團體在在9月第 3個周末同步舉行淨灘,除了清理海灘上外,進一步記錄垃圾種類與數量的表格,提醒大眾海洋垃圾汙染的嚴重性並研究可能解決之道。

從1986年到2010年為止,全球共有152個國家, 876萬名義工,參與過這個有意義的行動。去年,台灣共有2561人參與這項有意義的行動,清理了12.68公里的海岸線,累積6692公斤的垃圾。

小腦袋
大海一點都不神秘

地球有70%屬於海洋,我們食衣住行超過90%的貿易透過海運;每天使用的網路,有一半的通訊設備透過海底電纜傳送。

1992年,由加拿大在里約熱內盧舉辦地球高峰會議時提議,在海洋計畫團體(Ocean Project)和世界海洋網絡(World Ocean Network)的大力推動下,聯合國大會於2008年12月決議通過,訂定每年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藉此喚起民眾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並投入海洋保育的行動。

排行榜
前12名垃圾

1、菸蒂

2、食物容器

3、包裝袋

4、瓶蓋

5、免洗餐具

6、塑膠飲料瓶

7、塑膠袋

8、玻璃瓶

9、鐵鋁罐

10、吸管

11、攪拌棒

12、繩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