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菊感受苦行的意涵。 圖/生態學會
講到淨灘,很多人的可能只想到集合一些熱心民眾,拿著塑膠袋和鐵夾到海灘撿拾遊客隨便棄置的鐵鋁罐、保特瓶、保力龍、煙蒂、塑膠袋等等無奇不有的垃圾,有時還得留意潛藏的危險物品如注射針頭、敲碎的玻璃瓶碎片。
但是,我們是否想過如何還給海灘本來面目的根源問題?其實四面環海的台灣以及各個離島,從溪流源頭到下游以及出海口,因為許多不當建設或開發正在不斷地淘蝕著台灣海岸線。
以溪流而言,台灣山區過多的攔砂壩或水庫,造成「上游淤積下游淘空」效應,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和每年的颱風豪雨沖刷,土石堆積幾乎與路面齊高的現象比比皆是,如大甲溪沿岸的梨山、谷關,石岡水壩、集集攔河堰等。此外,山區過度開發,種植高山蔬菜、高山茶,興建民宿,也讓土石流問題雪上加霜。由於攔砂壩層層攔截河砂,導致下游出海口沒有上游沖刷下來的河砂填補,台灣的海岸呈現逐年萎縮的嚴重現象。
過去推動一漁村一漁港的錯誤,在外海興建堤防的結果,忽略了「突堤效應」和潮流的定砂功能,使得海砂無法搬運而導致海灘急速萎縮。像核四廠在外海蓋堤防,鄰近的福隆海水浴場直接受到衝擊,據貢寮當地居民說,每年的貢寮音樂祭,新北市政府都要從外地運幾百噸海砂過來墊高海灘。
其次,我們過度輕忽人為開發利用海岸,對海灘及近海生態帶來的嚴重破壞。例如爭議不斷的台東「杉原沙灘」美麗灣渡假村飯店,以及財團蠢蠢欲動的花蓮七星潭興建大飯店、台東卑南鄉海岸幾個渡假村的BOT案,這種毫無節制地對海灘進行「圈地運動」,度假飯店產生的廢污水直接匯流入海,以及各種海上活動或海底潛水,對沙灘上的各類生物和海底下的珊瑚礁、熱帶魚、無脊椎動物、藻類等等生物的直接衝擊,透過食物網間接形成的自然資源損失,絕非地方政府和財團以簡單的經濟利益估算可以自圓其說。
前年,日本發生東北大地震,引發大海嘯造成福島核電廠相繼發生核一廠一號機氫氣爆炸、三號機及核二廠冷卻系統失靈、輻射外洩等核能災害,讓台灣原本沈寂的核安問題,再度引起國人高度關切。台灣三個核電廠和核四廠廠址都緊鄰海邊,而且三座核電廠集中在新北市,還被地質學家指出位於海底斷層帶上。日本福島核能廠危機值得國人借鏡,說不定因此督促政府更積極投入綠色能源政策,讓三個老舊核能廠按時程除役,核四廠不續建,改成博物館也是另一種開拓經濟發展的方法。
國際淨灘日前夕,我想到的不是「你丟我撿」的一日志工活動。我對我們這個海洋國家的憂心,處處顯露在這篇短文的字裡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