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樂活基因 阿力曼 重回舊部落 找回老祖先智慧 芝琳 |2013.07.13 語音朗讀 254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遊客拱手(左一)敬佩阿力曼守護山林精神。 圖/芝琳 祖孫共同為新植小樹澆水。 圖/芝琳布農族八部合音祈福畫下圓滿句點。 圖/芝琳會走路的樹之三兄弟。 圖/芝琳依照傳統搭建的布農族家屋。 圖/芝琳 著名「魔戒」電影中,模樣粗大會走路的樹人,出現在台東縣都蘭山的鸞山部落! 聽聞到「會走路的樹」的資訊,是從鹿野鄉當地一位文史工作朋友,在一次解說簡報中所得到的消息,事隔多月,終於有機會一探「樹會走路」的真面貌。圖/芝琳著名「魔戒」電影中,模樣粗大會走路的樹人,出現在台東縣都蘭山的鸞山部落! 聽聞到「會走路的樹」的資訊,是從鹿野鄉當地一位文史工作朋友,在一次解說簡報中所得到的消息,事隔多月,終於有機會一探「樹會走路」的真面貌。圖/芝琳 著名「魔戒」電影中,模樣粗大會走路的樹人,出現在台東縣都蘭山的鸞山部落! 聽聞到「會走路的樹」的資訊,是從鹿野鄉當地一位文史工作朋友,在一次解說簡報中所得到的消息,事隔多月,終於有機會一探「樹會走路」的真面貌。 透過當地友人的聯絡安排,與館長「阿力曼」相約在鸞山派出所會面,請他帶路上山,一併作導覽解說。趁著等候的空檔,向派出所值班的警員詢問,大略了解鸞山村的情形。 原來鸞山村是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防止原住民抗日行為發生,能夠充分掌握原住民動向,避免原住民再踞山頑抗,乃採取「集團移住」政策,將原本居住在深山的原住民部落,集體遷到山腳或交通便利的地方,以便集中管理,所產生的新部落。 現約有兩百三十戶的鸞山村,又分為上野、下野、松林三個部落,除松林部落有百分之二住戶,為一九五八年「八七水災」時,從西部雲嘉地區遷移來墾殖的漢人外,其餘都是布農族原住民。 大腿手臂是測量單位 「阿力曼」騎著摩托車趕過來,兩人共同騎乘著「小毛驢」,沿著一九七號縣道南下,經過下野部落,銜接往東河泰源的東二十三號道路上山。一路上,見到廣闊的梅園,一坵接連一坵。道路愈往上爬,視野愈加開闊。在一處轉彎的地方,停下車來,往中央山脈方向眺望,可俯瞰卑南溪對岸的鹿野高台、紅葉溪、初鹿台地,呈現一百八十度開闊視野的山林與田園景觀。 在一處轉彎上坡的地方,跟隨著「阿力曼」的腳步,從利用當地所產麥飯石堆砌的台階步道,走進占地千餘坪的榕樹群。但見一株株白榕老樹,枝幹相連,盤根錯節,彷如進入樹林迷宮一般,令人嘆為觀止。 個子不高、有著黝黑臉龐的「阿力曼」,曾擔任過媒體記者的工作,但為保護家鄉珍貴的土地,毅然返回鸞山部落,籌組成立「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長久以來所累積的工作經驗,讓他能用很幽默的口語,介紹家鄉的這片土地,成為在地最佳的解說員。 「阿力曼」說,鸞山部落的布農族人,說話的方式很直接,不會像平地人,顯得文謅謅很有「學問」似的。譬如他只知道前方的第五株大樹,是他祖父小時候上過廁所的地方,而下山坡的第二株樹,則是他談戀愛的地方……以日常生活的印象,來記錄年代時間。至於樹幹的粗細,則用「像手臂一樣粗」,或「像大腿一樣粗」來記錄,方法非常特別又有趣。 布農族人畫定土地界線的方法,通常都以樹株來作為標記,但因白榕的氣根很多,且生長又很快速,因此,一株阿公級的榕樹,新生的氣根一接觸到地面,就有可能長成另一株爸爸級的榕樹,這株榕樹又長出氣根,形成孫子級的榕樹,不斷循環繁衍,樹幹便像巨人的大腳,一步步地踏踞在森林間,蓊蓊鬱鬱地覆蓋整個森林,以致經常會發生你我土地界線改變的糾紛,於是,稱這種樹為「會走路的樹」。 森林猶如魔戒場景 都蘭山麓的鸞山地區,擁有約兩百株千年歷史的白榕樹,其新生的氣根,原本只有原子筆芯般粗細,都是由上往下垂著生長,直到接觸到地面,便又開始生根成新株,經過幾十年、幾百年時間後,長成粗大又結實,需要五、六個人才有辦法合抱的樹體。 第一次看到「會走路的樹」,寬廣的一坵白榕樹群,都是由同一株榕樹繁衍連結而來,不禁驚嘆台灣居然還有如此讓人震懾的林相。由樹下往樹冠仰望,有如一大片樹網,覆蓋整個天空,更像巨大的章魚,從天而降緊緊抓住土地,讓人直呼不可思議,像似進入「魔戒」電影的場景中。 「會走路的樹」白榕樹群,因地處偏僻,是鸞山部落裡,進入傳統獵場的必經路線,因而鮮少有外地人進入,才能保存難得珍貴的奇景。正因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布農族人將它保持在最原始的狀態,保護榕樹的生存環境。幸好透過朋友認識布農族的「阿力曼」,才能探訪認識這片難得的珍貴白榕樹群,否則一般人想上山來找,恐怕也找不到進入的門路。 森林如母 啟發品格教育 鸞山部落裡,保有一個布農族勇士的古代狩獵場,多年來沒有人進出,得以完整保留這個原始的自然森林,現在這裡變成森林博物館。 坐落於都蘭山麓的鸞山部落,布農族人稱之為「Sazasa」,意即「這是一個甘蔗會長得高、動物會活躍、人會活得很好的一塊地」,也就是《聖經》所說「流奶與蜜之地」。但這片台灣最後的原始榕楠林帶,共有兩千多株巨大榕樹,卻面臨人為破壞的威脅。 二○○四年,生態關懷者協會帶著「世界環境倫理之父」羅斯頓前來,大為讚嘆地說:「這絕對是世界級的資產」,但一聽說要興蓋廟宇、停車場,立即說:「愚蠢(stupid),應該要為後代子孫,好好保留這裡。」 為了保護這片珍貴的地理、生態資源與歷史遺蹟,「阿力曼」和他的哥哥,從此展開搶救土地大作戰,成立文教基金會,向銀行借錢,跟賣地的親戚買地,闢建為「森林博物館」,由基金會來託管經營。 「阿力曼」說,森林博物館所展示的,除原始林豐富多樣的生態面貌外,也將過去人類如何對待自然、融於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智慧具體呈現。它不僅是自然百科、荒野學校、求生課程,更包涵現代人最缺乏的森林品格倫理教育。 森林是人類母親 走進海拔五、六百公尺山腰上的「森林博物館」,短短一公里的獵人步道,彷彿置身豐富多樣的原始森林中,百步蛇、山羌、黃藤、一線天,罕見的古老雀榕樹,許多原生種的動植物原始森林景象,都一一呈現在眼前,讓人看得出奇入神。 看著大家魚貫進入森林博物館,「阿力曼」感動地舉杯,倒滿小米酒祭祖:「森林就是我們的母親!」。 進入獵人步道的路徑,不是整齊舒適的水泥或是枕木,而是過去獵人謀生的小徑,和山豬、山羊覓食的路線,所以,必須手腳並用攀岩、拉藤,才能順利前進。步道入口處,設有一個祭祀台,以及兩間布農族傳統茅草屋。 「阿力曼」說,布農族傳統茅草屋的陳設架構,就好像媽媽身體的結構,進入屋內後,迎面放置小米的神聖地方,宛如是媽媽的子宮;兩旁的竹床,是媽媽的圍裙;而兩邊設有燒煮、取暖用的石灶,則是媽媽哺育子女的乳房;放置東西的竹架,就是媽媽的雙手。至於屋內的擺設和屋頂茅草編織,都是採取傳統搭建方式,不用現代的鐵釘與鐵絲,就像回到布農族的舊部落。 森林博物館內,除獵人留下的痕跡外,完全都是自然風味的原始林,有手臂粗的水藤、閃亮的金線蓮,還有必須由三十多個壯漢,張開雙手才能環抱的雀榕樹,用「奇珍異草,古木參天」來形容,最為恰當。另外,獼猴樹上攀爬,山羊匆匆一瞥,還有溫馴的穿山甲,有如野生動物的天堂。 從未公開古獵場 「阿力曼」表示,經營「森林博物館」的概念,並不在於彰顯人類知識權力的偉大。相反地,它讓人們謙卑地走入森林,成為森林的一部分,投入森林的懷抱,讓自己回歸原點,感受森林中神祕的孤獨感覺。 在布農族青年「弄一」的帶引下,我們一行數人,循序進入獵人步道,穿越茂密的樹叢,走過比人還高的樹根縫隙,這是從未向世人公開過的布農族古代獵場,沿路披荊斬棘,好不容易來到百年白榕樹腳邊,歷經百年來的生長,氣根不但將巨大堅硬的麥飯石,剖剝裂成兩半,還成了布農族人口中「會走路的樹」。 「阿力曼」強調,像這樣的大樹,在森林博物館的範圍內,總共有大小兩千多株,從航照圖看時,面積大到一個足球場那麼大。」此外,還有需三十多個壯漢張手才能環抱的雀榕,因而族人形容,這裡就是最好的森林博物館。 從進入獵人步道前,敬山神一杯薄酒的尊重,布農族人謙卑地走進森林,體貼山中的草木動物,這是老祖先的智慧,更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前一篇文章 吳文平 耕耘香草夢田 下一篇文章 文學.宜蘭.創意城 熱門新聞 01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2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3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4【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5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6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07【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8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09俄 8.8 強震 海嘯淹沒小鎮2025.07.3110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王國權三代同心守護一畝田保留珍貴自然資產蘇慕容 有機 讓更多生命擁有幸福顏志文 人生勇於嘗試 樂在音樂布施陳維滄 人生下半場 追尋藝文夢 彎腰樂當環保義工 作者其他文章賴仲由 耕耘一畝福田 黃德森30年萱草路有機才能樂活 兩年試驗 種出健康金針 朱進郎打造田園夢 生態農場 恆春在地傳奇 吳仲常搶救老樹 營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