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歌手出道,進入戲劇界、電影圈、主持節目,還出版過許多暢銷文學作品、美容書,多才多藝的伊能靜日前悄悄返台,接受《人間福報》專訪,回顧自己的心情轉折與工作現況。
訪談中,她談到未來將漸漸退出螢光幕前,轉為幕後製作,透露買下知名部落客女王的散文《我是女王》,籌拍導演處女作,訪談後搭機返回內地工作。幾天後,她出席上海電影節活動,正式對外宣布年底將自編自導這部作品。
自從在微博上關心「言論自由」議題,意外成了新聞焦點,她放慢工作腳步,伸出手來投入公益,於四月二日國際兒童讀書日捐贈人民幣五十萬元,成立靜新圖書基金,目標第一年募集十萬冊童書送給貧困山區的孩子,邀請各界兒童閱讀專家為孩子開兒童讀物書單,自己設計內裝有八本書的「靜新小書包」,除了邀請名人擔任朗讀者,自己也親自到學校為貧困孩子朗讀故事,她說,希望藉由「閱讀」豐富心靈,這樣孩子才可能真正變得強大,並追求夢想。以下是專訪精華內容:
支持態度非我個人
我必須很誠實的說,那是一場意外。當時攻擊我的人,其實我非常感謝,他們讓我知道真理是不可動搖的。
這是我第一次在內地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問我有沒有後悔寫了甚麼,這個事件反而引導我意識到一個公眾人物除了自己的工作外,還可以做些甚麼。畢竟追求名利是永無止境的,人終究要面對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活著?生命價值在哪裡?」然後發現不是留了多少房子給孩子,而是你為社會做了甚麼。
就如英國演員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最棒的不是她留下的電影,而是她帶給世人的觀念「美麗的人有一顆美麗的心。」日前我領獎時(榮獲二○一三中國十大慈善家)也引用奧黛麗.赫本的話,「隨著你的成長,你會發現你有兩隻手,一隻用來幫助自己,另一隻用來幫助別人。」這些年,內地的工作機會給了我財富,現在的我已過了一隻手幫助自己的階段,甚至可以將兩隻手一起伸出來幫助別人。年初經歷的事件,讓我開始思考生活的比重分配,我想對這個社會有所回饋。
回台享受生活友誼
曾聽過有人說,伊能靜放棄台灣的市場,其實我不喜歡「棄」這個字,我是「放下」,現在,台灣對我來說,慢慢變成是個可以自在生活、和老朋友見面的地方,我常常在微博上讚歎台灣的人文氣息與自由,我知道不應該只為了少數媒體的「筆」,而影響我對台灣的愛,一直以來,我關心著台灣和內地發生的每一件事。
這次的事件讓我感覺,上天為你關一扇窗,必開一扇更大的。況且,人活在這個世界,愛不僅僅是拿取,也要給予。去年,我兒子的學校發起照顧肌肉萎縮症孩子的活動,回家後兒子和我分享他照顧和朗讀圖書給小朋友聽的過程,他秀出一張和一位二年級小女孩並肩坐著對望的照片。晚上他睡了,我看著照片,心中一陣感動,因為我的孩子懂得愛了。他是獨子,每天得到的是無限量的愛,從來沒有機會付出愛,但是,當我看著他和小女孩相互凝望的照片,突然感覺他懂得愛不只是向父母索取,還可以給出去。
心靈因閱讀而豐富
我就在想,如果有人可以為貧困山區的孩子朗讀,應該是一件很棒的事,於是我找了李開復、潘石屹、姚明來當「朗讀者」,拍一系列影片,後來發現,僅僅這樣做是不夠的,因為孩子手上沒有書,於是我捐了五十萬人民幣買書,但五十萬元能幫的孩子還是太少,最後我向中國扶貧基金會諮詢,他們建議我成立基金。
現在靜新圖書基金的團隊除了送書,還透過一系列訓練課程,培養朗讀者,上山為這些父母常年不在身邊、沒有床邊故事的孩子朗讀。於是我自己先到學校開始為孩子說故事,透過故事傳達寶貴的價值。我曾接過一封被媽媽遺棄的孩子的來信,信上寫著:「小伊媽媽,妳治好了我的病,以前我只要聽到『媽媽』兩個字,就像刀子在切我的心,可是現在我相信這世界上有許多人在愛我,我們應該創造自己的命運。」
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因為基金成立後,有人跟我說,這樣一本一本書的捐贈,是不可能改變甚麼的,若要捐書也可以捐贈到圖書館。但留守兒童的狀況是他們回家要砍柴、煮飯,很難不把書弄髒,而且還有歸還期限,我們希望拿到書的孩子可以慢慢看,這是他的,在一個生命中沒有一樣東西屬於他的孩子,這些書是他的,這非常重要。
種種磨難變成祝福
我的父親是外省人,跟著軍隊到台灣,一直認為自己很快就會回家,我的母親原本是千金小姐,因為外公擔任基隆市議會副議長,卻在二二八事件往生,價值觀差異甚大的兩人結婚,注定不會有好的結果,媽媽為了賺錢養我們,沒有時間陪伴,我從小是養母帶大的孩子。在這樣環境長大的我,經歷過那麼多重大的事件,還能撐過來,我發現是「閱讀的習慣」幫助了我,即便有媒體笑我不要天天說自己會讀書,我還是要說,我就是在讀書,現在我想讓有同樣境遇的孩子知道,藉由閱讀了解人生是由我們自己創造的。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賽,過去的種種磨難對我都是一種祝福,推著我走向伸出兩隻手幫助別人的道路,對於這些挫折,我真的心存感激。
他們喜歡的是我的本質
「內地的藝人真的太能吃苦了!」當問及二○一一年大陸廣電總局所頒發的「限娛令」是否影響台灣藝人在內地的發展時,伊能靜毫不猶豫地回答,她以章子怡、趙薇、周迅等一線女星的奮鬥故事為例,說明法令無法限制藝人的發展,想在內地立足,「實力」最重要,「談到吃苦,台灣的藝人還真的是望塵莫及,」她說。
儘管近幾年,內地變化快速,競爭愈來愈激烈,但因人口多、市場大,各種類型的音樂都能得到一定人口的支持,許多台灣藝人仍趨之若鶩,「在內地,沒有所謂小眾音樂,像是搖滾樂在台灣是小眾,但在大陸不是。」她坦言,不管是台灣或是內地,喜歡她的粉絲都是透過音樂,「音樂幫我打了很好的基礎,這些歌迷和我一起長大,喜歡我寫的歌詞,喜歡我的音樂,即使是輿論(負面消息)最強大的時候,她們還是很支持我。」
她說,粉絲相伴二十載,都是透過作品看到她的本質,「他們聽〈十九歲的最後一天〉度過青春期,談戀愛時聽〈悲傷的朱麗葉〉。」點開她的新浪部落格,從網友的留言內容看來,確實如她所說,是一群同質性高的人。當伊能靜寫著〈不完美的完美〉:「別怕自己不完美,因為這世界一定會有人深愛你,只因為你是你,與完美無關。也別過度自責,因為每一次的責怪都會讓自己的『內在小孩』萎縮,壓抑受傷。更別推給世界,只有敢於對生命負起全責的人,才能成為自己人生的創造者。」網友回應她,「在這裡,我感受到正能量。」一位暱稱「木糖布丁格格」的網友說,「我也來了。這樣的你,讓人放心。也許有人說,寫東西矯情、裝文藝,但是,我們愛這樣的自己。」
除了音樂,作品《生死遺言》、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國達人秀》,內地觀眾透過不同面向喜歡伊能靜,尤其在《人間四月天》裡,伊能靜飾演徐志摩的最愛「陸小曼」,陸媒說不管是愛得死去活來,或是遭到排擠的柴米油鹽生活,伊能靜演活了「陸小曼」,讓觀眾難以忘懷。
小檔案
伊能靜,1969年3月4日生,在歌手、演員、作家、主持人等多種領域表現傑出。當年她與裘海正、方文琳組成「飛鷹三姝」出道,由於這個團體是由巨星劉文正所組成,因此備受矚目。伊能靜能填詞、作曲,常將自己的生命經驗融入歌曲中,尤其〈十九歲的最後一天〉、〈悲傷的茱麗葉〉、〈流浪的小孩〉至今仍為歌迷津津樂道。
1995年她首次跨行主演導演侯孝賢電影《好男好女》,榮獲金馬獎第三十二屆最佳女主角提名;1997年再次以導演何平的電影《國道封閉》獲得第三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提名。2000年她在《人間四月天》裡飾演「陸小曼」,這部電視劇在台灣掀起熱潮,還蔓延至中國大陸,2010至2013年連續四季擔任上海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節目評委;2012年擔任湖南衛視《女人如歌》評委。
多年來與演藝工作同步的是她的閱讀與書寫,其中作品《生死遺言》在台灣連續二十二周位居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